第620章 圣皇之光,雨极战烈(三)

雨极三角洲的湿地上,铜炮的轰鸣与舰队的炮火交织,莫卧儿军队的冲锋与荷兰人的火枪阵列碰撞,一场新旧势力的交锋正在泥泞与硝烟中展开。

这门被莫卧儿人奉为珍宝的原装铜炮,源头自然指向大明——

正是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舰队装备的舰载大炮。

二百多年过去,即便是仿制品仍保有优越性能,足以想见当年大明火器的先进程度。

可惜这份领先并未延续,大明后期的贪腐彻底击垮了先进的火器制造能力:

火器局被贪官把持,他们用劣质闽钢替代本该使用的优质贡钢,通过偷工减料中饱私囊。

这直接导致大明外战时,火炮炸膛伤人的事故频发,而每当朝廷追究责任,背锅送命的往往是底层造炮工匠,贪腐的根源却无人触碰。

至于大明铜炮的命运,早在孝宗时期便因制钱铜料紧张而停止大规模制作,转而改用铁料替代。

虽然后来嘉靖晚期已尝试用钢料造炮,但钢炮相对铜炮重量更轻,炮弹射出时的强大后坐力极易导致炮身掀翻;

因此钢炮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多被用于制作大铳与手炮等单兵火器。

可这些单人使用的火器一旦炸膛,后果便是灾难——

使用者往往难以存活。

久而久之,士兵们开始排斥单兵火器,反倒重新拾起了冷兵器。

更棘手的是,大明早年留存的铜炮普遍体型庞大、笨重异常,只能固定部署,机动能力严重不足。

为此,戚继光曾专门改良火炮,创制出“虎蹲炮”:

这种火炮体积大幅缩小,只需三匹驽马便可拖曳,兼顾了火力与机动性,在抗倭战场上发挥了不小作用。

只可惜,这样的改良未能扭转大明火器制造业整体衰败的颓势,先进技术终究在贪腐与低效中逐渐流失;

徒留当年三宝太监舰队的铜炮,在异国他乡成为一段传奇的注脚。

到了万历年间,大明那些曾威力强大的铜炮,最终落得被熔毁的命运——

它们被重新铸造成铜钱,用以缓解朝廷的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