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头目俯身趴在坑边,用绳索绑着铅锤比划测量一番,发现携带的折叠梯叠加起来也根本够不着底,当即拍板:
“装吊篮!”
手下人齐声响应,手脚麻利地在缆绳上加装简易吊篮,打算乘吊篮下到坑底,再用钢索固定弹体残骸。
考虑到洞穴极深,极有可能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为防人员窒息,工匠们又临时从运输车上卸下一台大功率电扇,接好线路后对准坑口持续鼓风,新鲜空气顺着气流源源不断灌入坑底。
整套装配流程行云流水、干脆利落,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看得一旁专攻技术、动手能力稍逊的研究员们连连赞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直呼“专业”。
一切准备就绪后,一百名建工局工匠依次登上简易吊篮,每人腰间系着安全绳,手里攥着坚韧的捆绳与金属卡扣,顺着紧绷的缆绳缓缓下到坑底——
只待将深埋的弹体捆绑牢固,便按约定拉动缆绳发出信号,让地面众人合力吊出。
坑边的研究员与护卫队则屏息静候,目光紧紧盯着晃动的缆绳,满心盼着下方传来预设的拉绳信号。
可半个时辰慢悠悠过去,坑底毫无动静,缆绳始终纹丝不动,连半点回应都没有。
众人脸上的期待渐渐转为凝重与疑惑,心头也不由得揪紧:
难道坑底空气真的稀薄到极致,工匠们不慎遭遇了窒息危险?
不少护卫已经握紧了腰间的长铳与长刀,眼神焦灼地望着坑口,随时准备下去救援。
殊不知坑底的工匠们压根没受伤,反倒被眼前的景象惊得魂不守舍,连约定的信号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火箭弹头以一个倾斜的角度深深嵌在坑底岩石中,而它周边竟意外空出一片丈余见方的开阔空间,空间里整整齐齐堆放着无数规则的长方体——
皆是一尺长、半尺宽、高两寸的块状物,码放得比城墙砖还要规整,层层叠叠看不到头。
待头顶射灯的强光扫过,工匠们瞬间瞠目结舌,呼吸都停滞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