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加官晋爵,剑指漠北(四)

然而,这终究只是理想,是一种不想负责任的做法。

朱有建以为,这不是大明去侵略别人,而是海盗的行为。

大明一直遵从祖制,是讲道理的宗主国,看不上外蕃小国的那点利益。

至于请宗主国帮忙打击海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祖制里有“片板不下海”的禁令。

虽然有“隆庆开关”的政策,可惜大明水师太弱啦——

到了崇祯年间,大明在沿海,连防倭寇的能力都还捉襟见肘,又怎能去管那些遥远的海盗呢?

这种策略,看似有些无奈,但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大明的国力尚未恢复到足以支撑大规模海外扩张的程度,而海盗的行为,既可以为大明带来资源,又不会背上侵略的骂名。

这是一种巧妙的平衡,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是否真无奈,反正皇帝是这么说的,就必须是。

朱有建从鸿胪寺拿来的外蕃记录,让他感到既无奈又啼笑皆非。

三宝太监郑和的航海壮举,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这些记录中,却显得有些荒诞不经。

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几乎都发了诏书,宣慰司的势力甚至延伸到了西欧。

整个南洋、西洋沿海地带,但凡有个部落,都被冠以“藩属国”的名号。

据统计,有一百八十多个地区,三百八十多个藩属国,南亚还设立了几十个宣慰司。

这些小国,虽然穷、破、丑、陋,但每年都来天朝觐见宗主国,拿着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儿,却能换走大明的真金白银。

甚至连崇祯这样捉襟见肘的皇帝,都好大喜功地大赏特赏,仿佛这些朝贡就是对大明的莫大荣耀。

朱有建深知,这种表面的朝贡体系,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他决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这些藩属国。

他专门制作了一批双面琉璃镜,前凹后突,让他们瞧瞧自己的丑嘴脸。

这种镜子号称价值“百两黄金”,但实际上成本不到一两白银。

“谁来朝贡就赐给谁,”

他对王承恩说,

“主打的就是一视同仁,大明瑰宝,自己舍不得用,赏给你们了!”

他本想扮穷,但后来发现这行不通。

隆庆皇帝摆烂后,不想厚赏,结果那些藩属小国不愿走,免费吃喝了两年;

穆宗皇帝烦不胜烦,最后还是厚赐而去。

更过分的是,那些侵入南洋的欧罗巴人,也弄几个人过来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