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勇夺冠军卡卡卡

春桃学着搅拌,木耙沉得很,她使出浑身力气才搅动几下,酱液溅得满身都是。秦酱婆笑着接过木耙:“这活得有耐心,一天搅三遍,让酱‘透气’,接受太阳的‘洗礼’,才能晒出好味道。”

从那天起,秦酱婆每天都要搅动酱缸,早上一次,中午一次,傍晚一次。阳光好的时候,她会把酱缸搬到晒场上,让酱充分接受日晒。“三伏天晒酱最好,”她用木耙把酱液扒出波浪形,“太阳越毒,酱发酵得越透,颜色越红亮,鲜味越足,就像庄稼,经了大太阳,才能长得壮。”

晒酱的日子里,酱缸里的酱液每天都在变化。从最初的淡黄色,慢慢变成橙红,最后变成深红,像融化的玛瑙。酱的香味也从淡淡的酒香,变成浓郁的咸鲜,闻着就让人想流口水。有次下了场暴雨,秦酱婆冒雨把酱缸搬进屋里,说:“雨水进了酱缸,会让酱变味,这酱金贵着呢,一点不能马虎。”

四十天后,酱晒成了。秦酱婆舀出一勺,酱色红亮,黏糯醇厚,挂在木耙上往下流得慢,像浓稠的蜂蜜。她用这酱炒了盘鸡蛋,金黄的鸡蛋裹着深红的酱,香气扑鼻,春桃尝了一口,咸中带鲜,带着股阳光的甜,比超市买的瓶装酱好吃多了。“太香了!”

“香才好,”秦酱婆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好酱得‘色红、味鲜、质黏’,炒莱、拌菜都离不了,就像咱过日子,得有滋有味才叫舒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村里的人都爱来老酱坊买酱,说秦婆婆的酱能提鲜、增香,炒青菜放一点,能吃两大碗饭。有户人家嫁女儿,一下子订了五十斤,说要用老酱做陪嫁,“让新媳妇也尝尝家乡的味道”。

有天,镇上的酱菜厂老板来酱坊,尝了秦酱婆的黄豆酱,当即决定合作。“秦婆婆,您这酱太地道了,比厂里机器做的香多了,我给您投资,扩大规模,保证按您的法子做。”

秦酱婆有点犹豫:“我这老胳膊老腿,管不了大摊子。”

“我请您当技术指导,”老板说,“让村里的妇女来学,您教她们手艺,我负责销售,保证不偷工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