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追问的相逢

双生魂记 山海云夕 2382 字 2天前

同福这地方,据说原是前朝一位翰林的宅邸,后来改作了客栈。

然而究竟是哪位翰林的宅邸,却无人说得清。

正如这镇上许多事,开初轰轰烈烈,末了都化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渐渐也就无人记得了。

掌柜的佟湘玉正在柜台后算账。

她的手指很细,拨弄算盘珠子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日复一日地响着,像在计算着什么,又像在提醒着什么。

我常想,她究竟在计算些什么呢?是银钱进出,还是这流逝的岁月?

白展堂在抹桌子。

他的动作极快,一块抹布在他手里舞得像朵花。然而我总觉得,他的眼睛不时瞟向门外,像是在等什么人,又像是在防备什么人。

这也难怪。据说他从前在江湖上有个绰号,叫“盗圣”。这名字听着威风,内里的辛酸,怕是只有他自己晓得。

现在他成了跑堂的,整日里迎来送往,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郭芙蓉和吕秀才又在拌嘴。

一个说“子曾经曰过”,一个说“姑奶奶我”。这两套话语,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偏偏凑在了一处。

我有时觉得奇怪,这样两个人,怎么就能成了夫妻?后来想想,这世间的事,本就没什么道理可讲。

正如门口那棵老槐树,谁也不知道它活了多少年,只见它春来发芽,秋来落叶,年年如此。

李大嘴从厨房探出头来,额上都是汗。

他总说自己在研究新菜式,可我看着,无非是把些寻常菜蔬,换个法子烹煮罢了。然而他却很得意,仿佛真做出了什么了不得的菜肴。

人总是要有些念想的。即便是虚妄的念想,也好过没有。

祝无双在擦楼梯扶手。

她的动作很轻,很柔,像在抚摸什么珍贵的东西。据说她从小在江湖上漂泊,如今能有个安身之处,想必是极珍惜的。

然而我看着她,总觉得她眼里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像是忧愁,又不像;像是欢喜,也不全像。

莫小贝跑进来,手里拿着糖葫芦。

这孩子,说是衡山派的掌门,可看着分明还是个孩子。或许正因为是个孩子,才能当这个掌门罢。成年人总要计较得失,孩子反倒纯粹些。

她看见我,递过来一根糖葫芦。

我摇了摇头。甜食我是很少吃的,倒不是不喜欢,只是觉得不该喜欢。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几个酒客在角落里吃酒,声音压得很低,像是在商议什么机密事。然而我听了几句,无非是些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

人总是这样,把无关紧要的事,看得比天还大。

邢育森和燕小六进来了。

这两人,一个是捕头,一个是捕快,整日里在街上转悠,说是维护治安。可我瞧着,治安也没见多好,他们的腰包倒是日渐鼓胀了。

邢育森看见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我也点了点头。在这镇上住得久了,大家都成了熟人,可到底熟到什么程度,却又说不清。

燕小六的手按在刀柄上,像是随时准备拔刀。然而我知道,他这刀,是从未真正出过鞘的。

有些东西,摆着看看也就罢了,真要用时,反倒不灵了。

佟湘玉招呼他们坐下,让白展堂上茶。

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味道很淡,像这镇上的人情。

我忽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也是在这客栈里,发生过一桩怪事。具体是什么事,却记不真切了。只记得那几日,大家都神神道道的,像是中了邪。

后来怎么样了?似乎是不了了之。

这世上的事,大多都是不了了之的。

门外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又在客栈门口停住。

众人都向门外望去。

进来的是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背着书箱,风尘仆仆。

他要了一间房,又要了一碗面。

吃面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像是在看什么,又像是什么都没看。

我注意到他的手,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很整齐,不像是个赶考的书生,倒像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

然而这也不关我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何必去探究?

吕秀才凑过去,想和那书生搭话。

“这位兄台,可是进京赶考?”

书生抬眼看了看他,淡淡地说:“不是。”

“那兄台这是...”

“路过。”

对话就这样结束了。

吕秀才讪讪地退回来,脸上有些挂不住。

郭芙蓉在一旁冷笑,说了句“热脸贴冷屁股”。

这话虽然粗俗,却也在理。

这世上,原不是所有的好意,都能得到回应的。

夜幕渐渐降临。

客栈里点起了灯,昏黄的光,勉强照亮这一方天地。

那书生吃完面,就上楼去了。他的脚步声很轻,像猫一样。

白展堂在收拾碗筷,动作依然很快,但眉头微蹙,像是在想什么事。

我忽然觉得,这客栈里的人,个个都藏着心事。就连那最单纯的莫小贝,偶尔也会露出与年龄不符的神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