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舆论风波并未如钱富贵所愿那般轻易击垮时味居。姜小勺那份不卑不亢的声明,加上林薇暗中联系几位有分量的美食博主发布的客观澄清帖,以及众多回头客自发在评论区现身说法,有效遏制了谣言的扩散,甚至反向为时味居吸引了一批好奇前来“验明正身”的新食客。然而,姜小勺和林薇都清楚,这只是暂时稳住阵脚,对手绝不会善罢甘休。
这日,天色放晴,阳光驱散了连日的阴霾。时味居内,姜小勺正与苏轼、袁枚商讨着林薇提出的“主动示强”方案的细节,比如若开放部分后厨,该如何布置才能既展示技艺,又确保后院秘密万无一失。就在这时,后院的铁锅再次泛起涟漪,这次的波动,带着一种清雅绝伦、超然物外的书卷气与山水意。
一位宽袍大袖、丰神俊朗、眉目疏朗的中年士人,仿佛携着会稽山阴的清风与兰亭的曲水,悠然迈步而出。他手中并无他物,只是随意负手,目光淡然地扫过周遭,对于这迥异于东晋的环境,并未表现出过多惊诧,反而有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
“此地气韵,倒是别致。”他轻声开口,声音清越,如击玉磬。
姜小勺一见此人风姿,心脏猛地一跳,几乎要脱口而出——书圣,王羲之!
他强压激动,上前深深一揖:“晚生姜小勺,见过逸少先生。”他用了王羲之的字,以示尊敬。
王羲之微微颔首,算是回礼,目光却已被墙上那幅唐伯虎的《时味居醉吟图》所吸引,缓步上前观赏,片刻后,赞道:“此画笔墨淋漓,意态潇洒,题诗亦有趣,虽非古法,却自成一格,难得。”他又注意到苏轼那幅《寒食帖》摹本,仔细端详良久,眼中露出欣赏之色:“此帖临摹者,深得其中三昧,笔意酣畅,非俗手可为。”
苏轼在一旁,听闻书圣亲口称赞,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连忙上前拱手:“逸少先生谬赞!晚辈苏轼,字子瞻,平生最仰慕先生书法,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王羲之看了看苏轼,淡然一笑:“苏子瞻?我观你气度,他日必非池中之物。书法之道,在心不在笔,在乎性情流露,你已得之。”
能得到书圣如此评价,苏轼喜得抓耳挠腮,如同得了糖果的孩童,哪还有半分平日里的豪迈不羁。
姜小勺见王羲之性情随和,便邀请他入座,奉上清茶。王羲之品了一口茶,微微点头,随即目光落在林薇那边,她正因王羲之的到来而处于极度震惊中,手中的笔都忘了动。
“这位姑娘,似乎心事重重?”王羲之随口问道,他观人气色的本事亦是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