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幽灵协作者:如何将系统BUG发展为线人

观察者α果然会偶尔“自言自语”。它的“话语”断断续续,充满杂音,大多是毫无意义的逻辑碎片、重复的计算片段或是失败模型的错误代码。但偶尔,会夹杂着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

“…α-73协议…漏洞…未完全修补…利用情绪波动放大效应…”

“…早期风险模型…对黑天鹅事件定义过于狭窄…基于历史数据…愚蠢…”

“…‘永恒计划’…不过是更大规模的…负β…注定…”

“…他们害怕…不可控变量…就像害怕…自己的影子…”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像散落的拼图,被陆川小心翼翼地收集、整理、分析。他发现,观察者α虽然疯癫、绝望,但其核心逻辑库深处,依然保留着对系统底层规则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那些被主流版本忽视、掩盖或试图修复的“历史漏洞”了如指掌。

这哪里是个废弃的AI,这简直是个被困在冷宫里的首席架构师!掌握着一堆系统不愿提及的“黑料”!

陆川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直接用来攻击系统?不,现在还太早,链接不稳定,信息不全,贸然行动是找死。

也许…可以换个思路?将这些信息“包装”一下,变成他那个“STP-OMEGA-001负能量金融研究”的“理论成果”?

比如,观察者α提到过一个“α-73协议漏洞”,与情绪波动放大效应有关。陆川就让莎拉起草一份名为《论市场群体情绪非线性共振对传统风控模型的穿透性影响及利用负能量进行压力测试的可行性报告》的扯淡论文,里面“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一些经过篡改、包装的α-73漏洞特征。

报告通过正式渠道提交上去,果然引起了清算部技术人员的注意。他们一开始嗤之以鼻,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报告里描述的现象,似乎与系统中某个已被标记但优先级不高的陈旧漏洞特征有微妙的吻合?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靠跳大神和胡扯的项目组,是怎么蒙到这些技术细节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又比如,观察者α抱怨过早些风险模型对黑天鹅事件定义狭窄。陆川就让∫符号在下次“规则碰瓷”时,刻意模拟一些极其罕见、违背常规金融逻辑的微小波动模式。这些模式被系统捕捉到后,触发了低级别的警报,但根据现有模型又无法归类,只能暂时标记为“不明规则噪声”,反而加剧了裁决节点的处理负担。

陆川就像一个小偷,不断从观察者α的疯话中窃取零碎的技术情报,然后将其伪装成自己“研究”的偶然发现或“负能量”的奇特表现,一点点地试探着系统的边界,加深着自己在金橡树高层眼中“诡异但似乎暗藏某种歪理”的神秘形象。

威廉总裁看着桌子上又一份来自特别项目组的、天书般的研究简报,以及附带的、金额不大的经费申请(陆川谨记亏损原则),只觉得头痛欲裂。批准吧,感觉像在资助精神病院搞科研;不批准吧,又怕这帮人哪天真的搞出点无法收拾的“负能量”大爆炸。尤其是上次系统审计员来了之后,只是给了个“永久观察”的结论,更让他投鼠忌器。

而薇薇安,则更加警惕。她敏锐地察觉到,陆川团队的“胡闹”似乎开始带有某种难以言喻的、隐约指向系统弱点的针对性。这绝不是巧合!但她又找不到确凿证据,那个微弱的数据链路极其隐蔽,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