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海城上演了奇特的一幕。
苏霓没有联系任何一家主流媒体,而是带着那个U盘和一笔不算多的现金,跑遍了全城八家拥有大型户外电视屏的投放点。
从市中心最繁华的万达广场,到人流密集的公交总站,再到街角的邮政局,她以“声浪传媒”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名义,支付了最低额度的广告费,只有一个要求:在人流高峰期,循环播放这三支短片。
三天之内,一场“病毒式”的传播开始了。
在商场门口等人的女孩,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屏幕上那个男孩不知疲倦的舞步。
在公交站台躲雨的上班族,听到了屏幕里那个女人坚定的声音:“她说,普通人也能发光……”在邮局前排队的老人,看到了那个单亲妈妈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熟练打包的双手。
没有电视台的logo,没有官方的背书,只有一个撑着伞,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的女人的侧影,贯穿始终。
“咦?这个人好眼熟,是不是前几天那个雨里……”
“是她!就是那个主持人!她叫什么名字?”
“这视频谁拍的?比电视台那些高高在上的宣传片好看多了!”
议论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一圈圈荡漾开来。
人们开始用手机拍摄屏幕上的短片,发到自己的朋友圈、短视频平台。
“她是谁”这个话题,在没有任何官方推动的情况下,悄然发酵,热度节节攀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股反常的势头,终于引起了江曼的警觉。
在周一的台务会上,江曼精心打理的妆容下,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她清了清嗓子,以一种公事公办的口吻提议:“各位领导,我注意到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影像内容,虽然看似正面,但其中存在一定的舆论误导风险。我建议,台里应该加强对外宣发内容的统一管理,避免品牌价值被稀释。”
她特意加重了语气,意有所指地补充道:“尤其要警惕个别人员,打着所谓‘独立制作’的旗号,实则游离于监管之外,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台方的整体声誉。”
在座的几位领导纷纷点头,觉得言之有理。
会议纪要刚通过内部系统下发,苏霓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张卫东的办公室门口。
她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会议纪要,另一只手,却捧着厚厚一叠信件。
“张主任。”苏霓将纪要放在桌上,目光直视着他,“您也认为,我是在损害台方的声誉吗?”
张卫东脸色一沉,正要发作,苏霓却将那一叠信递了过去。
“如果您不信,可以看看这些。这都是这两天市民亲手送到电视台门卫室,指名给我的。”
那是一叠手写信,纸张各异,字迹也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打印体没有的真诚。
最上面一封,来自一个叫刘晓慧的女孩。
张卫东鬼使神差地抽了出来,信上的字迹娟秀又带着一丝胆怯:“……我从小就因为口吃被人嘲笑,我阿姨也总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别想那些没用的。可是那天在雨里,苏姐姐你把话筒递给我,对我说,‘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就因为这句话,我报名了学校的演讲比赛,今天,我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谢谢你,苏姐姐,是你让我相信,我不是一个没用的人。”
张卫东拿着信纸的手,微微一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