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由政府牵头,提供小额启动基金,联合我们媒体机构,开放部分内容端口,共同发起一个‘青年内容创客计划’。”
“我们不再养人,而是养项目。让有想法的年轻人以项目制的形式,参与到内容制作中来。他们可以组建自己的小团队,我们提供设备、技术和播出渠道的支持。最终的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创作者个人,而我们平台则享有优先播出权和后续的商业开发分成。”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
“这……这岂不是在拆解我们现有的体制?”一位资深领导眉头紧锁,语气严厉,“让体制外的人来做体制内的事,内容质量谁来保证?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是胡闹!”
苏霓迎着质疑的目光,不卑不亢地回答:“领导,这不是拆解,是共生。就像一棵大树,只有主干足够强壮,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让枝叶更加茂盛。封闭只会导致枯萎,开放才能迎来春天。我们的专业团队负责最后的审核与把关,这道防火墙永远不会拆。”
她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描绘了蓝图,又守住了底线。
那位领导张了张嘴,却发现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点。
会议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苏霓刚走出会议室,一个身影就快步追了上来。
是电视台的副台长张卫东。
“苏霓,你今天这个想法,太大胆了!”张卫东的语气里既有担忧,又有一丝掩不住的兴奋。
苏霓转过身,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张台,不大胆的想法,早就被别人说完了。”
她说着,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了过去。
“这是我委托专业律师朋友起草的《创客计划法律框架建议书》。”
张卫东接过文件,眼神一凛。
他飞快地翻阅着,只见目录上赫然写着:知识产权分割模式、项目参与方责任边界划分、风险控制与退出机制……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密严谨,完全不像是一个临时起意的想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张卫东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我已经准备好了第一步。”苏霓的目光坚定如铁,“我愿意拿出《改革先锋录》未来百分之十的内容配额,作为首轮试点项目。所有风险,由我的节目组承担。”
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滨城电视台内部激起了千层浪。
那些曾经打压过苏霓、视她为异类的老编导们,纷纷摆出隔岸观火的姿态,私下里冷嘲热讽,等着看她怎么摔跟头。
而台里的年轻员工们,却像是看到了冲破牢笼的曙光,一个名为“滨城创客预备役”的微信群在短短半小时内就聚集了上百人,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
江曼听到消息时,正在化妆间里享受着助理的按摩。
她不屑地冷笑一声:“哗众取宠,想靠搞群众运动上位罢了。一个连正式编制都没有的临时工,还真把自己当成改革家了。”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隔壁的工位上,她最看重、亲自带教的实习徒弟,正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个人简历和一份精心制作的短片策划案,投递到了苏霓的内部邮箱。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省城。
陆承安的手机响起,来电显示是省司法厅政策法规处。
“陆律师您好,我们正在就‘新兴文化传播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地方立法的前期调研。您的几篇相关论文我们都拜读过,观点非常前沿。不知您下周是否有时间,来省里参加一个专家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