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灯塔亮了,风向变了

这颗全新的心脏,必须在旧的躯壳里,泵出第一股滚烫的鲜血。

苏霓的办公室很快成了全台最热闹也最让人侧目的地方。

一份跨部门项目组的名单,如同一块巨石砸入电视台这潭沉寂已久的深水池,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

名单上,执行导演一栏赫然写着“赵小芸”三个字。

消息传开,几个加起来工龄超过一百年的老编导当场就炸了。

他们气势汹汹地堵在苏霓的办公室门口,为首的李导头发花白,指着名单的手都在发抖:“苏主任,我们敬你是领导,但你不能这么糟蹋东西!赵小芸?一个进台不到两年的黄毛丫头,话都说不利索,你让她当执行导演?她指挥得动摄像机还是调得动灯光?这不是胡闹吗!”

“就是!我们这些老骨头,哪一个不是从扛机器、剪带子一步步爬上来的?凭什么让她一步登天?”

“她连导播台的按钮都认不全吧?到时候直播出了事故,这个责任谁来负?是你苏主任,还是我们整个电视台?”

抗议声此起彼伏,尖锐刺耳,几乎要掀翻天花板。

苏霓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等他们吼累了,嗓子都有些沙哑时,她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走到门口,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一张或愤怒或轻蔑的脸。

“说完了?”她淡淡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

她转身走向会议室的投影仪,利落地插上U盘。

“既然大家对我的决定有异议,那就用作品说话。”

屏幕上,两段视频开始播放。

左边,是赵小芸带领几个实习生,用一台手持摄像机拍摄的街头采访。

右边,则是台里资历最老的摄像团队,动用全套广播级设备拍摄的同样内容的采访。

对比是如此的惨烈,以至于让刚刚还义愤填膺的老编导们瞬间失语。

左边的画面,镜头语言灵动跳跃,人物的情绪被精准捕捉,一个卖红薯大爷脸上的皱纹在特写下仿佛都在讲述故事,背景音乐与剪辑节奏完美契合,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而右边的画面,构图标准,灯光完美,收音清晰,但一切都像被尺子量过一样精准而呆板。

受访者正襟危坐,对着镜头背诵标准答案,整个片段看下来,就像一则毫无感情的新闻简报。

“左边的视频,三天内在外网获得了超过五十万的点击和数万条评论。右边的,作为我们王牌栏目的素材,播出后观众满意度调查不足百分之六十。”

苏霓的声音冷得像冰,“我们要做的是能钻进观众心里的内容,需要的是直抵人心的传播力,而不是一本本可以拿去评职称的工龄证书。”

她“啪”地一声关掉投影,会议室陷入一片黑暗和死寂。

“谁还不服,”她的声音在黑暗中回响,字字如锥,“可以去观众问卷调查里,自己找答案。”

门口的人群,鸦雀无声,一张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最终在那种无形的压力下,灰溜溜地作鸟兽散。

风波平息,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陆承安那边,也遇到了一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