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她听见了,那个没被叫出口的名字

“她签协议的时候,只对我们说了一句话——‘我要让这个孩子,活得比谁都体面’。可我们后来才明白,那体面底下,埋着的,全是敲碎了骨头也说不出口的伤。”

从老徐家出来,冷风扑面,苏霓却觉得心头一片滚烫。

她回到公司,没有片刻迟疑,立刻将心腹干将赵小芸和经验丰富的老张叫进了办公室。

“我们立刻启动一个新策划案,”苏霓的声音清冷而果决,不带一丝犹豫,“名字就叫——《被遗忘的名字》。”

她将那份登记表复印件拍在桌上,目光如炬:“主题,聚焦‘被制度误读的一代人’。小芸,你马上去联系三位参与过八十年代知青子女安置工作的老干部,邀请他们作为现场嘉宾。其中一位,必须是赵德海当年的旧同事,陈国栋。”

赵小芸

“老张,”苏霓转向摄影指导,“这次录制,我要你用最高规格的电影级镜头。”

最后,她看向赵小芸,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另外,秘密联系一位叫杨桂芬的老太太,她以前是市第一福利院的保育员。请她作为‘亲历者代表’,安排在观众席最前排。记住,联系她的时候,不许提许文澜一个字,只说我们需要一位了解‘小雨’往事的长辈。”

她要的,从来不是一场残忍的当众曝光,而是一次迟到了三十年的唤醒。

节目录制当天,演播厅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电缆和化妆品混合的紧张气味。

苏霓亲自出面,以“内容质量需要您这位最权威的专家把关”为由,将许文澜“请”进了位于观众席后方的观察区。

小主,

那个位置,正对着主控监听窗,能将台上台下的一切尽收眼底,却又仿佛与世隔绝。

许文澜依旧是那副一丝不苟的模样,表情淡漠,只是在坐下的那一刻,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

节目按部就班地进行。

当谈及知青返城潮时,台上的气氛逐渐变得凝重。

特邀嘉宾陈国栋,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谈及故友赵德海时,神情黯然。

“当时情况复杂,为了完成上面的政绩指标,很多明明有亲属的孩子,也被强行划归为‘无监护孤儿’,统一安置。德海他……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被送去了哪里。”

就在此刻,苏霓对着耳麦里的导播,冷静地发出了指令。

毫无预兆地,一个稚嫩、怯生生的童声,通过现场的音响,清晰地回荡在整个演播厅——

“妈妈,你说爸爸会来看我吗?”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才来接我回家?”

那一声声反复的诘问,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破了现场紧绷的气氛。

全场骤然寂静。

这段录音,来自老徐珍藏的一盘旧磁带,是苏霓在拜访他时意外发现的。

她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审批,亲手将它剪辑进了节目流程。

观察区里,许文澜的脸色在瞬间褪尽血色,变得一片惨白。

她那双总是握着钢笔、签发着一个个指令的手,此刻死死地掐住了座椅扶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

镜头没有放过这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