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光落在话筒上

网络上的喧嚣,比现实世界的海啸来得更猛烈,也更无情。

座谈会那段被精心剪辑过的视频,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上线仅七十二小时,点击量便以一种近乎野蛮的姿态冲破千万大关。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千万颗心脏的共振,是积压了数十年的社会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各大主流媒体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

他们不再满足于转载,而是将许文澜那段发言反复解剖,配上刺眼夺目的标题。

《那一声“爸”,迟到了四十年》被置于头版最显眼的位置,黑色的宋体字仿佛带着沉甸甸的重量,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许文澜,这个曾经代表着绝对权力和冷静理性的名字,一夜之间被贴上了“悲情孤女”与“时代缩影”的双重标签。

风暴的中心,声浪传媒的办公室却异常平静。

唐主编推门而入时,手里拿着一份烫金封皮的文件,他脸上那种混杂着激动、敬畏与一丝不安的复杂表情,让整个办公室的空气都凝固了。

“省里来人了,”他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千钧,“省委政研室,刚刚开会决定,将‘失落档案唤醒计划’正式升级为省级文化工程。”

苏霓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呼吸一滞。

唐主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我们要完成的是全省知青子女流向的数据库建设。而且,”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苏霓身上,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省里特别授权,声浪传媒将作为唯一的媒体机构,全程参与史料采集的监督工作。”

这不再是一次媒体行动,而是一项被载入史册的官方工程。

苏霓握紧了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几乎在同一时间,许文澜走进了电视台台长的办公室,将一封早已写好的辞呈,平静地放在了那张象征着权力的红木办公桌上。

没有激烈的争辩,也没有挽留的客套。

当她转身离开那栋奋斗了半生的大楼时,阳光刺得她眼睛有些发酸。

她没有回头,径直走向了民政局,递交了另一份申请——个人档案修正申请。

她要亲手抹去那个被强加的身份,让“许文澜”这个名字,回归到它最初的起点。

风暴并未因此停歇,反而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以深度报道着称的《南方纪事》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镜头前,许文澜褪去了往日的锋芒,眼神清澈而坦然。

“我曾以为权力是掌控他人命运的能力,”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国,“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权力,是敢于把自己的命运,重新交回到自己手中。”

这句话,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点燃新篝火的第一束火苗。

电视台的节目组嗅觉敏锐,趁势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系列——《听见昨天·特别季》,主题直指人心:道歉与原谅。

而他们邀请的首期嘉宾,石破天惊——正是那些当年参与政策执行,却在历史的洪流中长期保持沉默的退休干部群体。

一个时代的心结,似乎要在另一个时代的聚光灯下,被缓缓解开。

苏霓没有时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或是对未来的迷茫中。

省级工程的授权像一剂强心针,也像一道催命符。

她立刻启动了“声浪记忆库”的二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