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她借的那阵风,吹塌了老墙根

“没错。”苏霓看着远处车水马龙的街道,“我们要让他们,也让所有人习惯一件事——尊重每一个微小的个体,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恩赐,而是必须遵守的底线。”

与此同时,一场风暴正在千里之外的山区酝酿。

赵小芸带领的拍摄小组,在前往采访一位退休乡村教师的途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泥石流冲毁了唯一通往山顶村庄的盘山公路。

设备笨重,前路断绝,所有人都心急如焚。

就在他们准备放弃,向苏霓汇报时,村里却派人下来了。

几十个肤色黝黑的汉子,带着绳索和自制的背架,二话不说,就开始将沉重的摄影机、录音设备、灯光器材一件件往身上扛。

领头的老村长一句话说得掷地有声:“路断了,我们就是路!张老师教了我们三代人,他的故事,不能断在我们这儿!”

村民们用肩膀和脊梁,在湿滑泥泞的峭壁上,硬是开出了一条“人肉运输线”。

当拍摄团队终于抵达山顶那间破旧的教室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教室里挤满了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呀呀学语的孩童,老少三代,座无虚席。

因为停电,有人举着靠电瓶供电的简易显示器,让后排的人也能看到画面;还有人拿着老式的录音机,小心翼翼地对着收音麦克风,想要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翻录下来。

那位白发苍苍的乡村教师,就坐在所有人的包围中,对着镜头,缓缓讲述着自己扎根深山五十年的故事。

小主,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也通过网络信号,实时传回了苏霓的电脑。

视频播放完毕,苏-霓的眼眶微微湿润。

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做出决定:“立刻剪辑,将这部片子命名为《公民叙事教育示范课:大山里的回响》,所有平台免费开放下载,并附上我们的教学指南,告诉所有人,如何记录自己身边人的故事。”

风暴的另一端,是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公益论坛上。

赵小雨以一个全新的身份——“禁声年代”项目研究员,站上了演讲台。

论坛的主题,恰是“被修改的人生”。

她没有讲稿,只是平静地看着台下的数百双眼睛,讲述自己如何曾是那个手握审查权,给无数稿件画上红叉的人;又如何在一份份真实的口述史面前,感受到自己过往信念的彻底瓦解。

“我站在这里,不是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也不是以一个加害者的姿态。”她的声音清澈而坦诚,“我只是那个庞大时代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被拧得太紧,以至于忘了,螺丝钉本身,也是会疼的。”

演讲结束,全场陷入了长达十秒的死寂。

随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