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灵感源自民间实践,成型于制度回应

录音结束时,系统提示音响起:“新版本《基础影像课》已同步至全国127个教学终端。”他摸着麦克风支架上的凹痕——那是苏霓第一次来学打光时撞的,突然笑了。

“公民记录促进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秋日的阳光,苏霓站在台阶下,望着大厅里那台落满岁月痕迹的自助陈述亭原型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立牌上的字她看过无数遍:“灵感源自民间实践,成型于制度回应”,可今天再看,竟觉得那些铅字都在微微发烫。

“阿姨!

您是不是那个教大家怎么说话的苏老师?“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从参观队伍里跑出来,胸前的红领巾系得歪歪扭扭。

苏霓刚要摇头,旁边的初中生眼睛亮了:“是苏霓老师!

我在《时代记录》里看过您救场的录像!“

她被围在中间,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问题,忽然听见广场大屏“叮”的一声切换画面。

穿橙色工装的环卫工对着镜头站得笔直:“第一步,确认时间地点;第二步,说明事件经过......”

风掀起她的衣角,包里的旧U盘硌着大腿。

那是当年写着“测试版001”的黑家伙,现在已经褪成了深灰。

她望着大屏上的环卫工,又看看眼前仰着头的孩子们,突然明白苏霓这个名字为什么会被记住——不是因为她站在镜头前,而是因为她教会了更多人,如何站到镜头前。

“我不是老师。”她摸着小女孩的发顶,声音轻得像片羽毛,“我只是第一个不敢闭嘴的人。”

参观队伍被带队老师喊走时,她摸了摸随身包的暗格。

那里躺着最后一份交接文件,等着今晚锁进声浪总部的保险柜。

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她转身往停车场走,身后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混着大屏上清晰的陈述声,像涨潮的海水,漫过所有曾经沉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