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当规则成了习惯,改变就已经完成了

江州市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科技园区深处,“蜂巢镜像”V2.0系统正式上线。

第一分钟,注册用户破万。

第三十分钟,接入单位涵盖十二个省份的基层政务平台。

十二小时后,全国新增用户超百万,其中37%来自县乡级政府机构——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社区服务中心……清一色实名认证的公务系统账号。

许文澜坐在监控室中央,指尖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

数据流如星河奔涌,在三维图谱中凝成一片璀璨光海。

她放大一组异常活跃的终端集群,瞳孔微缩:“你看这个。”

苏霓站在她身后,一身剪裁利落的藏青色套装,发丝一丝不苟地挽起,神情沉静如深湖。

她接过平板,目光扫过那些IP轨迹——从西南边陲的小县城到东北老工业区的街道办,无数基层窗口单位已悄然将“陈述引导模块”嵌入日常接访流程。

“昨天下午五点,某地信访办接待群众时,自动弹出‘五步陈述法’提示框。”许文澜声音压低,“对方一开始还觉得是系统故障,结果发现……来访者表达清晰度提升了近六成。”

苏霓轻轻笑了下,没说话。

又一条实时推送跳了出来:南方某市法院,一位法官在庭前调解环节主动提醒当事人:“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行为、诉求这五个步骤,把事情说清楚一点。”

“不是我们在推。”许文澜缓缓抬头,“是他们在抄。”

苏霓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却像钉子般扎进空气:“当规则成了习惯,改变就已经完成了。”

这句话落下时,陆承安正站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座谈会的演示台前。

聚光灯打在他肩头,西装笔挺,眉眼冷峻。

大屏幕上,一段模拟案例正在运行——普通市民上传的一段维权录音,经由“公众陈述结构分析模型”自动拆解,精准提取出关键信息节点,并生成可视化时间轴与证据链图谱。

“传统模式下,法官需耗费平均47分钟筛选有效信息。”陆承安语调平稳,“使用该模型后,降至8分12秒,准确率提升至93.6%。”

会场一片寂静。

片刻后,掌声雷动。

一位白发苍苍的资深庭长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你们这套东西,能不能做成全国法官培训的必修课?”

陆承安微微一顿,答得极稳:“它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愿意学会清晰表达的人。”

返程高铁上,窗外山河飞逝。他打开手机,看到苏霓刚发来的消息:

【别让他们觉得这是恩赐——要让他们明白,这是刚需。】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

随即回复:“已在推进司法系统开放接口授权。”

几乎同一时间,赵小芸剪辑完成一支三分钟短片,标题朴素得近乎锋利——《她说清楚了·民间回声版》。

镜头开启于清晨菜场,一位卖豆腐的大姐面对手机,认真道:“我是李桂香,时间是今天上午九点二十三分,地点在胜利路农贸市场东门摊位……我要反映的是昨天下雨漏水没人修的问题。”

画面切换。

工地上,安全帽下的年轻工人扯着嗓子喊:“我是王建军,今天上午九点二十三分,我在滨江新城三期工地……我已经两个月没拿到工资。”

医院走廊,母亲抱着孩子对着镜头陈述医保报销难题;小学教室外,退休教师一字一句复述邻里纠纷全过程……

所有人,都用了同样的开头,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平静、坚定、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