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他们想拿走方法,却不理解灵魂

而此刻,苏霓正坐在飞往西北的航班上,舷窗外云海翻涌。

她打开手机,看到许文澜传来的测试报告摘要,唇角微扬。

“他们想拿走方法,却不理解灵魂。”她在备忘录里写下一句,“那就让数据说话。”

同一时间,北京财政部会议室。

陆承安解开西装袖扣,将一叠图表投影上墙。

面对十余位持怀疑态度的官员,他的声音平稳却不容置疑:“首批三千所学校中,已有437个班级通过议事会机制推动实际改进,涵盖基础设施维修、教学资源调配、食品安全监督等六大类问题。平均解决周期11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传统信访渠道处理同类问题,平均耗时83天。”

有人皱眉:“八千块投入,就为了让孩子学说话?值得纳入国家级基金序列?”

“我们不是在教孩子说话。”陆承安语气沉静,“是在重建一种社会回应机制——让最小的声音,也能进入决策循环。如果一个孩子发现窗户漏风可以被听见,他会相信规则是有用的;如果十万个孩子都这么认为,这个国家的治理根基就会不一样。”

散会后,审计署一位处长拦住他,低声问:“你们那套评估模型……能不能给我们一份?”

陆承安未答,只笑了笑。

而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无人注意的角落。

就在当晚,赵小芸的加密邮箱跳出一封无标题邮件,附件是一段37秒的视频。

发件人IP模糊,但转发链清晰可溯:林晚。

她点开播放。

画面晃动,背景是斑驳的土墙和一台老旧录音设备。

镜头前站着一个小女孩,扎着歪歪扭扭的马尾,手攥着衣角,声音怯生生地响起:

“我是李小娟……”赵小芸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停顿了一瞬,视频里那个叫李小娟的小女孩声音虽轻,却像一根细针扎进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她反复播放最后一句:“你们下次打电话,能不能多听我说五分钟?”——不是抱怨,不是哭诉,而是一个孩子用刚刚学会的“五步陈述法”,第一次把沉默多年的渴望,变成一句有逻辑、有诉求、有尊严的表达。

小主,

她眼眶微热。

这不是素材,这是火种。

三天后,纪录片《开口的人》终章试映会在江州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举行。

灯光暗下,投影幕布亮起,三百人的会议室鸦雀无声。

当李小娟的身影出现在大银幕上时,有人悄悄摘下了眼镜擦拭,有人攥紧了笔记本边缘。

画面定格在她低头抿嘴、又抬头直视镜头的那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