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坐在侧席,全程未语,只在笔记本上写了几行字。
此刻察觉她的视线,抬眼回望,两人目光交汇,无声胜有声。
他知道她在想什么。
他也清楚,这场战争早已超出舆论层面。
对方用制度缝隙杀人于无形,他们就必须在规则之内,造一座更坚固的桥。
散会后,众人陆续离开,唯有赵小芸留了下来,盯着屏幕上那段尚未公开的《代价簿》终章。
“你觉得该放吗?”她问苏霓。
苏霓站在门口,手扶门框,夜风从走廊尽头吹进来,撩起她鬓边一缕碎发。
“现在不能。”她说,“但它必须存在。要让所有人记住,每一次开口,都有重量;每一次沉默,也都曾有过挣扎。”
她回头看了眼仍在运转的数据墙,轻声道:
“接下来的路,不会再允许任何人独自承担这种重量。”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
而在某间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陆承安打开了一份全新的文档,标题空白。
他缓缓敲下第一行字,笔锋沉稳,如刀刻石:
“关于表达安全与支持机制的操作性建议……”深夜,陆承安的办公室仍亮着灯。
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入梦乡,唯有这扇窗透出冷静而执拗的光。
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一叠厚厚的调研报告、地方信访制度文件,以及几份来自基层试点单位的匿名反馈信。
他的指尖在键盘上缓慢敲击,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密测算后才落定——这不是法律条文,却比任何法条更贴近现实的肌理。
《表达者权益保障倡议》。
标题朴素得近乎低调,内容却锋利如刃。
从“信息脱敏标准”到“跨区域临时庇护协作流程”,再到“心理干预72小时黄金响应机制”,每一条都是用真实代价换来的经验结晶。
小主,
他知道,这份倡议无法通过红头文件下发,也经不起公开讨论的风暴,但它必须存在——像地下暗河,无声流淌,却能在关键时刻托住坠落的人。
他联系了十二位地方官员,全都是过去三年在公益项目合作中建立起信任的务实派。
通话简短克制,条件明确:“不挂名、不宣传、不出声。如果出了事,苏霓的基金会兜底。”
没人当场答应,但三天内,六个城市悄悄回传了签署页。
与此同时,许文澜在数据中心启动代号“暗流”的守护系统。
她戴着耳机,十指在三块屏幕间翻飞。
代码如星轨般划过黑暗界面,最终汇成一个隐蔽的数据网络。
这套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阻止风险,而是重构风险的传导路径。
当某条陈述被人工智能识别为高危标签——“腐败”“人身威胁”“群体性事件关联”——系统立即启动三级拆解协议,将原始信息切割加密,分散存储于七个异地服务器节点,连她自己也无法一次性还原全貌。
而最令人心动的设计,是“静默陪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