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老机器会梦见新春天吗

“这些是理论上最有可能存在类似改装接收器的‘热点区域’,大多是当年的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城市。”

一个被迫沉默的记者,一个由无数“声音缝隙”构成的秘密网络,二十个遍布全国的潜在倾听者。

真相的拼图在众人面前一块块拼接起来,其轮廓之庞大,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窒息般的震撼。

“我们不能主动去找他们。”苏霓的决策冷静得近乎残酷,“陈默用生命守护了这个网络二十年,我们贸然闯入,只会惊动某些我们惹不起的存在,甚至毁掉这一切。”

她深吸一口气,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她脑中成型。

“我们不去找,我们让他们来找我们。我们启动‘留声计划’。”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从下期节目开始,《回声频道》结尾处,加入三十秒的白噪音。许文澜,你负责在这三十秒的嘶嘶声里,搭载一道强度极低的加密音频脉冲。内容只有一句循环播放的提问——‘你还记得你想说什么吗?’。这道信号,只有那些和红梅机一样经过手工改装的老式收音机才能捕捉到。我们不强求,不寻找,只等待。相信我,真正需要它的人,自会听见。”

这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性的记忆与渴望。

与此同时,身在另一座城市的陆承安,正从一堆法律文书中嗅到了同样不寻常的气息。

他注意到,某个以重工业闻名的北方城市,基层法院近期密集审理了十几起看似寻常的“名誉权纠纷”案。

原告无一例外,全是当年国企改制中的关键人物,如今已退休的干部。

而被告,则是一些发布“历史纠错帖”的本地社区公众号,背后运营者均为匿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蹊跷的是,陆承安调阅了所有判决书,发现法官们几乎都以“证据不足”、“事实不清”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但诡异的是,他们也从未启动程序去追究那些公众号“造谣”的责任。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冰冷的法律条文之间弥漫。

陆承安何等敏锐,他立刻意识到,就连体制内部,也有一股力量在用这种灰色地带的方式,等待着某种形式的历史清算撕开一道口子。

他没有声张,而是通过私人关系,悄然联系了其中三位主审法官。

他没有提任何案情,只是提议,能否将他们团队正在制作的一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补白录音”,作为“社会心理背景参考材料”,非正式地附卷归档。

三位法官沉默了很久,最终,有两人给了他一个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