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试卷里的子弹

林晚早已在风暴来临前,布下了她的“迷魂阵”。

就在记者出发的前一晚,她通过一个加密通道,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命题组核心教师的电脑中,植入了一段精心伪造的聊天记录链。

记录显示,那位教师的命题灵感,来源于一本去年公开申报过的社科读物——《沉默的结构》。

当记者们顺着这条线索兴冲冲地摸到出版社时,迎接他们的是负责人全然茫然的脸。

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查证,结果令人啼笑皆非:确有此书,但它在去年申报选题时,因“内容敏感”未通过最终审批,根本未能出版。

记者们本想挖出一个“毒草”命题人的惊天内幕,却无意中将一个更尖锐的话题抛到了公众面前——那只无形的、决定着什么可以被言说、什么必须沉默的审查之手。

就在全网热议“《沉默的结构》究竟沉默了什么”之时,陆承安动了。

他将连夜撰写的《关于当代青年公民权利意识演进的观察报告》通过内参通道,直接报送至国务院政策研究室。

报告主体冷静客观,引经据典,但附录部分,却节选了上百份学生的原始答卷。

在报告的结尾,陆承安用加粗的黑体字写下了结论:“历史的叙述方式正在被挑战,下一代,已经无法再接受任何模糊的、含混的解释。”

如果说陆承安是在最高层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那么赵小芸则选择在民众心中点燃一把燎原之火。

她以惊人的效率,在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美术馆租下了一个临时展厅,策划了一场名为“答案”的特殊展览。

一百份最具代表性的试卷,被放大、打印,装裱在纯白的展墙上。

布展时,赵小芸特意保留了所有原始的笔迹、潦草的涂改,甚至是被泪水浸润后风干的褶皱。

她要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感受到答题者落笔时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展览开幕当天,人潮汹涌。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幅写满了“妈妈你说爸爸只是出差了,他什么时候回来”的答题纸前,驻足了很久很久。

他枯瘦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玻璃展柜,浑浊的双眼死死盯着那行字,身体开始无法抑制地颤抖。

小主,

突然,他发出一声压抑至极的哽咽,泪水夺眶而出:“我丈夫……我丈夫当年,就是那样……没了的。”

“咔嚓!”现场记者的闪光灯瞬间亮起,这段不足三十秒的视频,未经任何剪辑,被直接上传至网络。

那一声悲恸的哭诉,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多年的阴霾,视频播放量在短短一小时内破亿,全网刷屏。

苏霓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加密信息:中央某部委已紧急召集多部门会议,议题为“如何有效应对与引导青少年历史认知偏差问题”。

“认知偏差?”苏霓看着这几个字,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