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老师不是传声筒

当片尾,那个被遗忘的老人抬起浑浊的双眼,一字一顿地说出“我……不是逃犯”时,现场能听到清晰的抽泣声。

影片结束,黑色的屏幕上,只有一行白字:《讲台背后的沉默》。

督导组的领导脸色铁青,猛地站了起来,厉声质问:“李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谁允许你播放这些未经审核的非指定素材的?”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正南身上。

这位教了一辈子书的老教师,此刻却异常平静。

他推了推眼镜,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报告厅:“我在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五款赋予我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我的教学自主权。”

话音刚落,台下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掌来。

紧接着,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

事件的发酵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不知是谁将现场的视频片段传到了网上,“老师有权说真话”的话题在短短几小时内冲上热搜,引爆全网。

“抓住这个机会!”陆承安的电话第一时间打了进来,语气里是律师特有的冷静与兴奋,“舆论的势已经起来了,现在需要制度的‘法’来承接!”

他几乎一夜未眠,迅速起草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关于保障教师学术表达与教学自主权的法律意见书》,明确提出:“教育不是宣传的延伸,教师的职责是启迪心智,而非成为政策话术的复读机。”他联合了国内十位顶尖的法学与教育学专家联署,通过全国人大的官方信访渠道,将这份沉甸甸的文件递交上去。

同时,他指导李正南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主张其“因坚持专业判断与职业良知而遭受变相排挤与职场霸凌”,巧妙地将一个个案,上升为一场关乎整个教师群体职业尊严的制度性争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林晚的行动也已展开。

她联络了各地参与过“记忆角”活动、内心早已埋下火种的教师们,组建了一个名为“薪火”的独立教案协作组。

利用她高超的技术能力,林晚在一个高度加密的境外服务器上搭建了共享平台,鼓励老师们上传自己编写的、跳出官方框架的教学设计。

“这不安全,”有老师担忧,“万一被发现……”

“知识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林晚在群里回复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短短一周内,平台上汇集了超过两百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教案。

《从一个骨灰盒的归属看现代公民的权利边界》、《假如我被‘注销’了,谁能证明我存在过?》、《户口本、身份证与“我”: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这些标题大胆而深刻的教案,如同一把把锋利的钥匙,试图打开学生们被禁锢的思想。

许文澜将这些文档精心整理打包,命名为“民间课标·第一辑”,通过无数个匿名渠道,公开发布在互联网上。

战火,从线上烧到了线下。

赵小芸策划的“换课行动”悄然启动。

五位亲历者的子女,以“家长助教”的身份,走进了五座不同城市的中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