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风起时,谁在记名字

报告用冰冷的数据雄辩地证明:每当相关社会议题热度升高,同类题材作文的平均分就会出现非正常下滑,高分率更是断崖式下跌。

这无关文笔,纯粹是评分者无形的自我审查。

许文澜看了一眼报告末尾那根陡峭的曲线,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她没有将其公之于众,而是从通讯录里找出三个名字——三位长期参与国家立法咨询的顶尖法学专家,将这份报告用匿名邮件,悄无声息地推送到了他们的私人邮箱。

她要让子弹飞进真正能改变规则的地方。

风暴的中心,却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赵小芸刚刚完成模板的初步框架,一个来自西南边陲小城的陌生来电就打了进来。

电话那头,一位父亲的声音焦灼而无助,他告诉赵小芸,女儿的班主任被当地教育局约谈了,理由是“引导学生写作不当内容”,可能影响年度评优。

赵小芸的血液瞬间冲上头顶。

她知道,这是地方上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施压方式——不针对你,而是针对你身边的人。

“您别怕,把手机给您女儿,我跟她说几句。”赵小芸的声音瞬间沉静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挂断电话后,她抓起车钥匙和一套便携直播设备,没有片刻耽搁,驱车重返那个她刚刚离开不久的县城。

第二日下午,县城中学的校门口,一场史无前例的直播开始了。

赵小芸没有堵门,没有抗议,只是在操场的一角,架起手机,邀请那位满脸愁容的家长、被约谈后惴惴不安的班主任,以及几个闻讯而来的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

直播的标题简单直接:“我们为什么敢写”。

镜头前,赵小芸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引导着话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起初,老师还很拘谨,家长也只是重复着担忧。

但随着对话的深入,气氛渐渐改变。

老师谈到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初心,家长谈到了家族几代人无法言说的隐痛。

最后,赵小芸把镜头对准了那个写出满分作文的女孩。

女孩有些紧张,但眼神清亮。

她拿出作文本,用还带着稚气却异常坚定的声音,朗读了自己未经任何删改的原文。

当读到结尾时,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却无比清晰:

“……所以,我写下这一切,不是在撕开家族的伤疤,给谁难堪。我是在缝合它。用我这一代人的笔,一针一线,把它缝合成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我不是在揭伤疤,是在缝合它。”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点燃了整个网络。

直播间人数从几千飙升到几十万,弹幕如瀑布般刷屏。

这句话,成了无数人心中郁结的完美表达,一个响亮的宣言。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晚的邮箱里,也涌入了一批特殊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