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停在最新的数据报告上,苏霓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屏幕,落向了那通刚刚挂断的电话。
教育部教材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重量。
然而,对方谨慎的语气,反倒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而非居高临下的审判。
这微妙的姿态,比任何直接的诘问都更让苏霓感到——游戏,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这股将他们推入深水区的暗流,并非源于今日。
它早在林晚踏入第一家出版社时,就已埋下伏笔。
“这类题材……能进校吗?”那是一家国内顶尖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推了推眼镜,话语里满是过来人的犹豫与善意提醒。
这个问题,像一道无形的墙,挡在了《未评分的答案》面前。
林晚碰了几次壁,每一次都几乎是同样的回复。
她没有气馁,反而从这些拒绝中嗅到了一丝机会。
墙既然存在,那就不要去硬撞,而是想办法开一扇门。
在一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她豁然开朗,立刻修改了整个出版方案。
她不再孤立地推销一本“学生作文集”,而是将其包装成一个“师生共创教育项目”。
她精心挑选了十所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层级的中学,联络了那些同样在“记忆角”上发光发热的语文老师,邀请他们联合署名主编。
书稿的体例也彻底改变,不再是单纯的作品罗列,而是在每篇文章后附上由老师们撰写的“教学指南”,清晰地标注着:“可用于班会课主题讨论”、“可作为语文写作拓展素材”、“可融入德育课程思辨环节”。
当全新的方案摆在出版社面前时,对方的眼睛亮了。
封面设计也刻意为之,朴素至极,蓝白相间的色调,方正的宋体字,像极了任何一本正规得不能再正规的教辅读物。
它不再是一本可能引发争议的“禁忌之书”,而是一件趁手好用的“教学工具”。
这精妙的障眼法,让出版社看到了绕开红线的可能。
然而,就在林晚巧妙破局的同时,陆承安早已布下更深远的棋局。
作为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出版许可只是第一关,真正的风险在于后续无法预料的审查延迟,甚至撤销。
他没有把宝押在出版流程上。
他走了另一条路——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