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风往哪儿吹,得由人定

苏霓的目光投向了团队里最擅长田野调查的赵小芸。

“小芸,去西南。”苏霓言简意赅,“找最硬的骨头啃。”

一周后,赵小芸出现在西南边陲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镇。

她找到了两位在当地派出所档案里被标记为“信息疑难”的高龄老人。

一位,一生用过三个名字,在三个省份辗转落户,每一次身份变更都伴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另一位,则因早年的一场婚姻变动,被夫家强行注销了原籍,却始终未能在新家获得合法身份,成了半个世纪的“黑户”。

赵小芸没有急于求成。

她打开录音设备,按照新规范的十二个字段,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引导老人们回忆。

她不仅记录口述内容,更同步录制下窗外的鸟鸣、老人搓动衣角的手部特写,甚至在备注里详细描述了讲述者在提到某个名字时,情绪从平静到激动再到黯然的全过程。

当这些附带着丰富“元数据”的信息回传至总部,新系统自动进行校验和交叉印证。

奇迹发生了——旧模式下,这两份档案的系统匹配成功率仅有可怜的41%,而现在,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9%!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小芸兴奋地将整个过程剪辑成一个名为《一分钟,如何让一段话变成证据》的短片,在几个核心的业内交流群里悄然投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此同时,负责协调基层协作网络的林晚却遇到了新的阻力。

许多乡镇档案员习惯了简单粗暴的录入方式,对这份“填空地狱”般的新规范抵触情绪强烈。

“太麻烦了!”“我们哪有这个美国时间?”抱怨声此起彼伏。

林晚没有选择强压。

她迅速调整策略,在工作群里发布了一则“记忆录入竞赛”的通知。

她邀请十位来自不同试点乡镇的一线工作者,匿名提交一份他们认为最棘手的案例,并按照新规范进行录入。

由总部的专家组和系统算法共同评选出“最具修复价值口述档案”。

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一枚会永久显示的“金牌档案员”电子徽章,该成果还将作为重要履职记录,直接与年终评优挂钩。

激励机制如同一剂强心针。

那些原本叫苦不迭的档案员们,为了荣誉和前途,开始主动钻研起新规范。

一周之内,试点地区的平均数据完整率,从改革前的32%奇迹般地跃升至86%。

棋盘之上,技术、执行、推广三路兵马齐头并进,但苏霓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这些战术层面的胜利。

她知道,真正的决战,在更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