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他们派人考察了(改)

第232章 谁在给老师发许可证

深夜的基金会办公室,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肾上腺素混合的独特气息。

林晚的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将一份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影子教案”反馈数据录入系统。

忽然,她的动作一顿,视线被一封夹杂在打印反馈页中的信件牢牢吸住。

那是一张最廉价的信纸,纸页粗糙泛黄,字迹却力透纸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焦灼与执着。

寄件人匿名,只说自己是东北一座小县城的中学教师。

信中的内容让林晚的心瞬间沉了下去。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多所学校进行了突击走访,重点查看语文和历史课堂的教学资料。

他们收走了几位老师自行整理的拓展性阅读材料,并明确要求:“所有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课程内容,需提前报备审批,不得擅自引入。”

更令人担忧的是,几位长期致力于推动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辨写作的青年教师,年度考核结果突然被标注为“有待提升”。

这不仅影响评优资格,也可能导致岗位调整。

这不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一种趋势性的收缩信号。

“模式化干预案例,”林晚低声自语,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信件扫描,连同近期收集的类似线索,打包成一份紧急分析报告,以最高优先级发送给了许文澜和苏霓。

报告的标题,她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得清清楚楚:《基层教学创新空间收窄风险预警》。

几乎在林晚邮件发出的同时,许文澜办公室里的一面巨幅电子屏上,几个黄点骤然转红,闪烁起刺目的提示光。

屏幕上是一张被数据流覆盖的中国地图——她主导开发的“区域教育活跃度动态监测图”。

此刻,那些财政依赖度较高、教育管理较为集中的区域,正由“观察”状态迅速滑向“受限”等级。

“触发阈值了。”许文澜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流动的数据光影。

她将林晚的报告与地图模型交叉比对,结论清晰浮现:越是资源调配集中、外部支持较强的地区,对自主教学探索的容错空间反而越小。

“苏霓,我们必须立刻调整策略。”许文澜的声音通过内线电话传来,冷静却不容置疑,“如果不能尽快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认证的专业成长路径,基层的创新尝试将在三个月内大幅降温,我们的‘记忆角’平台也将失去活力源头。”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划过,一个全新的行动计划轮廓已然成型。

“我们不能再被动等待外部认证体系的响应。我们要启动‘银杏讲师发展计划’,自主建立培训标准,颁发专业能力认证。把这个认证做成业内公认的标杆,做到连体制内的教研骨干都主动申请参与。”

苏霓的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她看着屏幕上那片不断扩大的深色区域,目光沉静如水。

几秒后,她拿起电话,只说了三个字:“同意。小芸负责策划,承安准备合规预案。”

命令如电,精确下达。

赵小芸接到任务,兴奋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