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一边,是标着“新中心单点审批模式”的流程图。
一个希望恢复知青身份的后代,从提交申请开始,文件需要在乡、县、市、省四级档案局之间层层流转,每一次审核、盖章、复核,都意味着漫长的等待。
屏幕下方,一个计时器飞速跳动,最终定格在“预计耗时:187个工作日”。
画面另一边,是基金会的“分布式系统”。
申请提交的瞬间,系统自动向全国数据库发出匹配请求,二十四小时内,三条分别来自不同知青点的旁证链被同时激活。
四十八小时内,交叉验证完成,身份初步核实报告生成。
赵小芸将这段对比强烈的视频,剪辑成了一段冲击力极强的90秒精华版。
她没有加任何煽情的配乐,只有冰冷的数据和流程对比。
最后,黑屏之上,浮现一行血红的大字:《慢六个月,一个人就没了》。
视频没有公开发布,而是通过加密邮件,精准地投送到了几位长期关注老龄群体权益的人大代表的秘书处邮箱。
这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下,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陆承安则在另一条战线上撕开缺口。
他很清楚,对手王宗明并非要全盘否定“记忆方舟”的价值,这块蛋糕太诱人,他们只是想换个厨子,把控制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在一场高规格的专家论证会上,当王宗明大谈特谈“国家级认证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时,陆承安适时地站了起来。
他没有直接反驳,反而先表示了赞同:“王司长说得对,认证权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是公信力的基石。”
会场气氛稍缓。王宗明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但陆承安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有力:“但是,认证和核验是两个概念。我建议,最终认证可由官方主导,但前置的数据初筛与真实性建模,完全可以交由更高效、更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完成。”
他随即点开PPT,展示了国际口述史协会通行的数据处理惯例,紧接着,一张醒目的审计报告占据了整个屏幕——“记忆方舟基金会已累计服务23万人次,数据交叉验证误差率低于千分之三。”
小主,
陆承安目光灼灼地环视全场,最后落在王宗明身上,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不是要权,是要效率,是要那二十三万个家庭翘首期盼的公信力。我们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做到,何必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去走一条我们已经趟平的弯路?”
王宗明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就在高层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一线的情况给了林晚最意想不到的助攻。
她发现,后台的数据请求突然暴增,但来源却很奇怪——许多基层档案单位,开始私下绕过正在筹备讨论的“新中心”,直接联系基金会,请求对他们手头的疑难案件进行“预审编码”。
他们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