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警告,也是羞辱。
次日凌晨三点,那个幽灵般的IP在最后一次触碰“影子路径”后,彻底消失了。
许文澜刷新了数次追踪记录,确认它像人间蒸发一样,再未出现任何关联追踪信号。
她知道,对方暂时退却了。
另一边,赵小芸则将目光投向了最前线。
她主动联系了那几位最早参与“家庭时光作业”试点的中学教师,收集着来自课堂的第一手反馈。
一位心理老师的话让她印象深刻:“有个男生,录完他爷爷讲三年困难时期的经历后,在学校宿舍里哭了整整三天。但他后来告诉我,他不是难过,是释然。他说,‘老师,我终于知道我家为什么过年从来不吃剩菜了’。”
这个细节给了赵小芸巨大的触动。
她立刻动手,将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城市的讲述片段,用蒙太奇的手法拼接成一个名为《孩子听懂了什么》的短视频。
视频里,有哽咽的母亲,有沉默的父亲,有孩子们清澈而困惑的眼睛。
视频的结尾,没有宏大的旁白,只定格在一个男孩稚嫩却无比坚定的脸上,他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原来我们不是忘性差,是我们没人敢开头。”
与此同时,负责数据整理的林晚在检查一个编号为M00005的样本时,一个细节让她猛然警觉。
小主,
那是一名高中生记录她母亲九十年代工厂改制下岗的经历,在口述文本的附件里,她竟附上了一份当年工厂工会会议纪要的影印件。
林晚一眼认出,这份档案的来源,正是基金会“记忆角”平台早前为了丰富历史背景而开放的公共档案资料包之一。
这意味着,已经有孩子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他们开始利用基金会提供的资源,进行逆向的社会调查和事实考证!
林晚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
她紧急向苏霓汇报,并着手建立一个全新的“青少年研究行为标签库”,将孩子们的这些高级行为模式精准地标记出来,分为“独立溯源”、“交叉验证”、“批判性提问”三个核心能力维度。
这不再只是家庭作业,这是一种公民素养的萌芽。
林晚明白,这个标签库,将是他们与教育部后续合作谈判中,一张最有力的底牌。
然而,风暴的来临,从不给人喘息之机。
就在整个团队整合方案,准备向教育部提交一份既合规又坚守底线的答复前夕,许文澜办公室的警报灯骤然亮起,发出刺耳的蜂鸣!
“苏姐!系统遭到攻击!”许文澜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急促,“不是试探,是强攻!瞬时涌入超过十万级的异常访问请求,源头IP被打散到全国各地,但行为模式高度一致——它们在疯狂批量抓取所有带有‘失业’、‘补偿’、‘集体上访’这些关键词的口述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