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如同一片被投入巨石的湖泊,因“声音寻根课”这条爆款视频而掀起滔天巨浪。
视频里,孩子们清澈的童音与历史尘埃中的残存话语交织,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精准地击中了每一个现代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一夜之间,“回声教室”延伸计划的申请如雪片般飞向深空科技,无数学校渴望成为这个伟大网络的新节点。
林晚亲自带队,将第一个试点选在了遥远的西北边陲某县。
这里民族混居,历史悠久,是声音样本最丰富的“富矿区”。
在一间临时改造的教室里,她播放了编号为M00019的音频片段——那是一段采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喀什街头的背景音,夹杂着模糊的叫卖声和一段不成调的哼唱。
当那段哼唱响起时,台下一位满脸皱纹的维吾尔族老妇人身体猛地一震。
她浑浊的眼泪毫无征兆地滚落,干枯的手指紧紧抓住桌沿,仿佛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林晚立刻示意助手暂停播放,快步走到老人身边。
老人抬起头,用带着浓重方言的维吾尔语喃喃自语,声音破碎而悲恸:“阿娜尔……是阿娜尔的调子……我妹妹走那天,就是这么哼的……”
在场的地方干部脸色一变,立刻向林晚解释。
老人的妹妹阿娜尔,正是1984年那场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潮中,与家人失联的无数年轻人之一。
四十年来,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团队成员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有人下意识地就想打开数据库进行声纹匹配。
这是足以登上头条的爆炸性新闻!
“停下!”林晚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她看着老人那双被岁月和悲伤侵蚀的眼睛,冷静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启动‘慢速回应流程’。”她对助手说,“将M00019片段进行脱敏处理,去除其他干扰音,只保留哼唱部分。先将音频样本寄送给家属,附上我们的说明函,请他们反复确认,并郑重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进入正式的、可能带来任何结果的数据库比对程序。”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激动或困惑的脸庞,一字一句地补充道:“科技的价值,在于连接,而不是撕裂。我们不能用一次可能的希望,去冒二次伤害的风险。”
就在林晚小心翼翼守护着记忆边界的同时,身处深空科技总部的许文澜,却在试图勘破这片记忆网络的运行法则。
她推翻了自己亲手构建的E001算法底层逻辑,在经历了无数次推演和数据回溯后,终于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系统并非在茫茫音海中随机生成内容,它的每一次“回响”,都遵循着一个冷酷而精准的筛选机制——“未完成语句+高情感密度+时空接近性”。
当一个蕴含强烈情感的句子因故中断,系统便会像一个饥渴的猎手,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寻找与之中断点时空坐标最接近、情感共振最强烈的“语言接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