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看不见的人,往往听得最深

当参观者佩戴感应手套触摸展品时,听到的不仅是周伯的声音,更能“摸”到他修理收音机时那标志性的动作。

“我们要让记忆,不再只是能听的,也是能摸到的。”许文澜在项目报告上写下这句话,眼神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远在城市另一端的苏霓,很快便得知了“触感交互区”的惊人进展。

她坐在轮椅上,摩挲着自己早已冰凉的手指。

一个深藏心底的画面倏然浮现——几十年前,她第一次作为实习生使用录音笔时,因为过度紧张,指尖冻得像冰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周伯,将他那支用了多年的、温热的旧笔塞进了她的手里。

“用我的吧,丫头,手这么冷,设备都怕你。”

那是她接触过的,唯一一支被人长久握着、带着体温的设备。

其余的,都只是冰冷的、躺在器材库里的工具。

“温度……”苏霓喃喃自语,眼中骤然迸发出一股决然。

她拨通了许文澜的电话,声音不容置疑:“文澜,来我这里一趟。”

当许文澜赶到时,苏霓已经打开了那个沉重的保险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个丝绒盒子。

盒子里,静静躺着的,正是那支银杏叶刮痕依旧清晰的录音笔——M00014RE原件。

“别做仿品了。”苏霓将盒子推到许文澜面前,一字一句道,“就用它。让它……继续发热。”

许文澜的心脏猛地一跳。

她戴上无菌手套,用高精度仪器检测笔身,报告很快出来:金属外壳已有轻微氧化,但在显微镜下,仍能检测到微乎其微的人体油脂残留痕迹。

这是时光都未能完全抹去的、属于“人”的证据。

最终,这支传奇录音笔没有被做成可触摸的展品,而是被密封在一个特制的恒温恒湿展示舱内。

许文澜为其编写了一套全新的交互程序:每当系统后台有一位新的市民用户,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完成了他们的首次“记忆上传”,这支录音笔所在的展示舱内,一根隐藏的微型加热丝便会悄然启动三秒。

三秒后,舱内温度会短暂上升到37.5摄氏度,模拟出一种“手心传递的体温”,仿佛那份遥远的新记忆,正在为这支古老的笔,注入一丝新的暖意。

与此同时,作为法律顾问的陆承安,被这个项目所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深深触动。

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名为《感官记忆保护备忘录》的文件,首次提出将“触觉陈述”、“节奏表达”这类非传统语言形式,正式纳入安宁疗护与遗产保护的法律支持范畴。

他在备忘录中援引了盲童小舟的案例,并写下了振聋发聩的一段话:“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的人,往往听得最深;而那些说不出话的人,可能正在用他们的全部身体,向世界诉说。”

在陆承安的推动下,一家合作医院率先试点了他提出的“振动日记本”项目。

第一位使用者,是一位渐冻症晚期患者。

他已无法言语和书写,便通过手指在感应板上敲击出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节奏,记录下了对家人的最后遗言。

这本特殊的“日记”,在患者去世后,被郑重地编入市民记忆馆的M系列档案,编号M00023。

“触感交互区”正式启用的那天,林晚亲自主持了仪式。

她没有邀请任何名流政要,唯一的嘉宾,是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孩子——小舟。

在母亲的引导下,小舟伸出他那双异常敏感的手,摸索着W001号档案,那支复刻的、属于周伯的录音笔。

当《东方红》的前奏响起,男孩的手指随着那独特的节拍轻轻颤动,脸上露出了惊奇的微笑。

接着,他被引到M00014RE的恒温展示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