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无声之声奖

林晚没有声张,更没有利用苏霓的名气去做任何宣传。

她只是沉思片刻,编写了一段简单的代码。

她将这段混合着风声与树叶沙响的音频,设置为所有指向苏霓的联系请求的夜间自动回复。

从此,每当有人在深夜试图联系那个已经退隐的“声音疗愈师”,听到的不再是冰冷的系统提示音,而是一段安静的、沙沙作响的白噪音。

它像一种沉默,更像一种温柔的陪伴。

一周后,数据分析师许文澜在例行报告中,紧急标红了一项异常流量。

她发现,苏霓上传的那段编号为SN001的音频,在深夜时段被反复播放,流量峰值甚至超过了平台最热门的付费内容。

大量用户在音频下留言:“听着这个,竟然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是催眠曲,但比任何催眠曲都管用,好像有人在旁边陪我守夜。”

许文澜立刻对这段音频的声波频谱进行了深度分析。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这段看似随意的自然录音,其白噪音的频率,竟然精准地覆盖了现代都市人群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共振区间。

它像一把无形的音梳,温柔地梳理着人们紧绷的神经。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中成形。

她立即带领团队,以此为基础,紧急开发了一个名为“陪伴声景”的新功能。

她们整合了城市里各种被忽略的自然音——清晨的鸟鸣、午后的蝉噪、老式收音机的电流底噪,甚至模拟出平稳的心跳声和呼吸声。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陪伴之声”。

功能上线的首日,下载量瞬间突破十万。

评论区里,一条被顶到最高的留言,获得了数万点赞:“我不是想找人说话,我只是不想一个人,在黑暗里亮着灯。”

与此同时,在榕城档案馆的地下库房里,前任项目负责人陆承安正在整理“回声”项目早期的法律文件,准备进行永久封存。

小主,

他在一沓发黄的纸张中,发现了一份1987年的临时工签到表。

无意间,他翻到背面,一行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的铅笔字迹,瞬间攫住了他的视线。

“今天他说谢谢我帮他录音。原来,有人一直在等着我说话。”

字迹清秀而稚嫩,带着少女独有的青涩。

陆承安一眼就认出,这是年轻时的苏霓留下的笔迹。

他凝视着那行字,仿佛穿透了三十多年的时光,看到了那个在录音室里,因为一句简单的感谢而心生悸动的年轻女孩。

他沉默良久,最终找来一个无酸档案袋,将这张薄薄的纸页单独封装起来,并在外面贴上一张便签,用钢笔郑重写下:

“真正的变革,始于被看见的瞬间。”

“回声教室”年度总结会上,聚光灯打在苏霓身上。

主持人热情洋溢地请她为本年度最优秀的几个项目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