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卡住的话最能传远

她翻到崭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行字:“真正的传递,不是把话说完,是让别人敢接上。”

第二天清晨,社区广播站门口的公告栏上,多了一张奇怪的告示。

没有红头文件,没有繁琐通知,只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和一行标题:“你说半句,也值千金。”路过的居民好奇地扫码,手机上立刻弹出了一张图片,背景是干净的稿纸,上面正是苏霓写下的那句话。

这句无声的话,比任何广播都有力量。

而在“脉搏协议”的后台,许文澜的眉头紧锁。

她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

“语句漂流”中,涌入了大量来自职场女性的“断句”:“我不是情绪化……”“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想歇一会儿……”。

这些句子像一声声压抑的叹息,汇聚成一片无声的呐喊。

系统的情绪算法初步将其归类为“负面高危信号”。

“不。”许文澜喃喃自语,指尖飞快地在代码界面上敲击。

她没有选择标记或降权,反而设计了一条隐藏规则:当同一句“断句”在同一城市被超过三名用户独立发起时,系统将自动打包该句式及其最热门的几条“接续”,匿名推送给该市的心理援助站点和妇联组织。

推送的邮件末尾,她附上了一行自己加上的注释:“这不是个案,是共鸣。”

三天后,东部某市的妇联办公室里,一份来自“脉搏协议”的数据报告被摆在了主任的桌上。

看着那句被上百人重复发起的“我只是想歇一会儿……”,主任沉默了良久,随即拿起电话:“立刻筹备‘她说半句’专项倾听计划,我们的志愿者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给出建议,而是如何识别和陪伴那些‘未完成的表达’。”

风暴的中心,几位主角的生活仍在继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场退休媒体人的老友聚会上,陆承安安静地陪在苏霓身边。

酒过三巡,席间有人感慨:“时代变了,现在没人愿意做深度节目了,太慢,太费劲,观众不爱看。”

一片附和声中,陆承安没有反驳,只是轻声问了一句:“各位老师,还记得苏霓第一次上镜,主持那档深夜读书节目时,因为导播失误,开场静默了三十七秒吗?”

饭桌上瞬间安静下来。那次播出事故,后来却成了业内的一个传奇。

陆承安继续道:“那时候,也没人相信沉默能打动人。”

众人沉默,眼神复杂地看向苏霓。

苏霓只是微微一笑,举杯示意。

散场后,陆承安的手机收到一条私信,来自一位原电视台的副台长:“承安,我想试试,做个‘普通人说半句话’的栏目,不求深度,只求真实。你能帮我找几个样本吗?”

陆承安没有回复文字,只是将后台保存的三条“语句漂流”记录转发了过去,分别是关于亲情、梦想和自我和解的“断句”与“接续”。

他没有署名来源,如同将三颗种子,悄悄撒进了另一片土壤。

几天后,林晚飞赴东部某市,验收“脉搏协议”落地的公益项目——“倾听亭”的升级版。

她在一个公园的角落里,透过单向玻璃,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在亭内反复录制同一句话:“爸,我考上公务员了。”他的声音哽咽,每一次都在按下结束键前一秒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