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基因争议起

“这里的土壤贫瘠,温度极低,你们的自然种子根本不可能发芽。”陈景明看着阿明在种植舱里铺设保温基质,语气带着嘲讽。阿明没理会他,细心地将李爷爷的老菜种和南极培育成功的耐寒菠菜种子埋进土里,又在基质中混入了云雾村特有的腐殖土:“我们的种子,在南极都能发芽,在这里也一样。”

莉莉则在种植舱内安装了湿度调节器,她从背包里拿出一小包粉末:“这是我们用中药渣发酵的有机肥,能增强菜苗的抗寒能力。”玛利亚调试着光照系统,补充道:“自然种植不是靠天吃饭,是顺应自然规律,再用科学的方法辅助。”

绿科生物的团队则完全依赖设备,他们将基因编辑种子种在无菌基质中,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甚至在种植舱内通入了特制的“营养气体”。陈景明站在监控屏前,看着种子迅速发芽,得意地对围观的记者说:“看到了吗?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三天发芽,七天就能长到收获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如陈景明所说,基因编辑药蔬的生长速度确实惊人。三天后,绿科生物的菜苗已经长到了十厘米高,叶片肥厚翠绿;而云雾村的自然药蔬才刚刚破土,嫩芽纤细,看起来弱不禁风。

“看来胜负已分啊。”有记者小声议论,“自然种植确实比不过基因编辑。”陈景明听到后,更加得意:“再等几天,你们会看到更明显的差距。”

阿明看着对方长势喜人的菜苗,心里有些着急,但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他按照在非洲应对干旱的经验,给菜苗搭建了简易的防风棚,又用融化的雪水稀释了有机肥,小心翼翼地浇灌着。莉莉每天都会给菜苗唱歌,就像在南极时那样,她坚信植物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玛利亚则时刻关注着土壤的酸碱度,根据科考站的环境微调种植方案。

一周后,意外发生了。青藏高原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强暴风雪,风速达到了每秒三十米,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绿科生物的种植舱虽然有保温系统,但突如其来的断电导致温度急剧下降。等电力恢复时,舱内的基因编辑菜苗已经大面积冻伤,叶片发黑枯萎,只剩下寥寥几株还在勉强支撑。

而云雾村的种植舱里,自然药蔬的表现却让人惊喜。虽然嫩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在防风棚的保护和有机肥的滋养下,大部分菜苗都挺了过来。尤其是李爷爷的老菜种长出的白菜,叶片上结了一层薄冰,融化后依旧翠绿挺拔。

“怎么会这样?”陈景明看着自家枯萎的菜苗,脸色铁青。他实在想不通,明明抗逆性数据远超自然药蔬的基因编辑品种,为什么会在一场暴风雪中不堪一击。

小诺蹲在菜畦边,轻轻抚摸着白菜的叶片:“植物的抗逆性,不是靠基因编辑就能简单赋予的。自然生长的菜苗,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智慧,这种韧性,是实验室里培育不出来的。”

暴风雪过后,自然药蔬进入了快速生长期。极昼般的光照让它们积累了充足的营养,科考站的队员们每天都能看到菜苗的变化。而绿科生物的团队则忙着抢救剩余的基因编辑菜苗,却发现它们即使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速度也变得缓慢,叶片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也远不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