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演示崩盘,他的脆弱是她专属勋章

不是技术故障,不是逻辑漏洞。

是“人”的问题。

演示的前半段很顺利,他清晰地阐述了理念,展示了模型在识别特定文化语境下微妙偏见的能力。但在互动环节,一位以观点激进、言辞犀利着称的社会学教授,抓住了一个他模型设计中的“价值预设”问题,进行了咄咄逼人的追问。

那个预设,关乎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坚守普世伦理底线”之间划界。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江澈在设计中采取了一个相对折中的、他认为最谨慎的立场。

但那位教授不依不饶,用一系列极端却并非不可能的假设情境,将他的模型逼入了逻辑死角,并尖锐地指出,他的“折中”本身,就隐含了某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设计者自身都未察觉的“偏见”。

江澈试图辩解,引用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文献。但对方的攻击并非基于文献,而是基于一种更根本的、关于权力与话语的批判理论。他的逻辑之矛,再次撞上了一堵柔软的、却无法穿透的哲学之墙。

更糟糕的是,在场其他几位学者似乎也被这种观点带动,开始从不同角度质疑他模型底层伦理框架的“纯洁性”。讨论迅速偏离了技术演示的轨道,变成了一场关于AI伦理政治学的混战。

他精心准备的一切,在这种非技术性的、充满价值判断的围攻下,显得苍白无力。他第一次在专业场合,感到了一种词穷的狼狈和…信念被动摇的茫然。

“……他们说的,也许是对的。”江澈抬起头,眼眶微微泛红,不是想哭,而是一种极度疲惫和困惑后的生理反应,“我可能…真的在无意识中,把某些东西当成了‘理所当然’。我构建的世界…可能从根子上就是歪的。”

他所有的骄傲,所有的严谨,在这一刻仿佛都成了一个笑话。他一直以为自己在建造一座精密、公正的殿堂,却被人指出,地基可能就打在流沙之上。

这种对核心信念的打击,远比任何技术失败都更致命。

许念看着他眼中那片破碎的、失去焦点的光芒,心脏像是被狠狠揪住。她没有说什么“没关系”或者“下次再来”的空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只是伸出手,轻轻捧住他的脸,让他看着自己的眼睛,声音温柔而坚定,一字一句:

“江澈,记得《蚀》吗?”

江澈涣散的目光微微凝聚。

“光与影,存在与缺失,它们相依相生。”许念看着他,眼神清澈如同山涧溪流,“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歪’。所谓的‘偏见’,或许正是照亮我们自身认知盲区的那道‘阴影’。”

“发现地基有问题,不是失败。”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他微蹙的眉心,“是找到了…让殿堂变得更坚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