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念的目光变得更加沉静,她缓缓说道:“技术于我,如同画笔于传统画家,是工具,是媒介,而非目的。我的核心,始终是透过这些媒介,去探寻和表达我对‘存在’、对‘生命’、对‘宇宙秩序’的感知与思考。数据流的光影是外显的形式,而驱动它流动的‘算法’,则融入了我对东方哲学中阴阳消长、有无相生等规律的理解。形式与精神,在这里是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作品的‘呼吸’。”
她看着勒菲弗,眼神清澈而坚定:“我相信,真正的艺术,无论运用何种媒介,其价值在于能否触动观者内心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层共鸣。而非仅仅取决于它使用了东方的‘气’还是西方的‘逻辑’。”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有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坚守,又有面向世界的开放与对话姿态。她没有陷入东西方对立的框架,而是巧妙地将其提升到关于艺术本质与人类共通情感的层面。
现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勒菲弗先生久久地凝视着许念,又看了看她身后那几幅气象万千的作品,那双惯于挑剔的眼睛里,锐利的光芒渐渐被一种深沉的思索所取代。
最终,他缓缓点了点头,虽然没有直接称赞,但语气已然缓和了许多,带着一丝真正的尊重:“许小姐,你的思考……很有启发性。艺术确实需要跨越标签的对话。你的作品,值得花费更多时间去品味。”
这句来自权威评论家的、近乎认可的话语,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周围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群中,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和更多赞赏的目光。
许念微微鞠躬:“谢谢您。”
她知道,这并非最终的胜利,但至少,她用自己的思想和作品,在这片高手云集的国际舞台上,成功地扞卫了自己的艺术理念,赢得了第一轮真正的、基于学术的尊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掉马了吗?
是的,许念那层在江澈呵护下偶尔流露的、需要被保护的“乖乖女”表象,在国际舞台的学术交锋中,彻底掉马。
掉下的,是容易被误读的、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柔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