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战役”暂时平息,事业的“战役”却刚刚拉开序幕。
第二天,“华夏数字文脉”工程筹备组召开了首次核心团队协调会。会场设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严肃。
与会者除了江以辰、林清音这两位“首席”,还有来自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资深学者,国家院团的负责人,以及相关部委的司局级领导。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带着强烈的专业自信和……些许的审视。
项目立意高远,但具体到“数字乐府”这个子项,涉及的技术标准、版权归属、资源调配、乃至艺术理念,都存在着巨大的磨合空间。
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音乐史学家率先发言,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将古乐谱进行数字化转译,这个方向很好。但我们必须确保转译的‘准确性’,必须严格遵循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体系,不能为了所谓的‘听觉友好’而失了古韵。”
紧接着,一位负责技术的院士提出了不同看法:“老先生,数字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更是活化。如果完全拘泥于古法,无法与现代听觉习惯对接,那我们的成果很可能只能束之高阁。我认为,可以在核心音律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基于算法的‘美化和丰富’。”
“美化?那还是原来的味道吗?”
“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版权问题怎么解决?很多民间乐谱的归属权非常模糊……”
会议很快陷入了某种程度的胶着。学者们坚守学术纯粹,技术专家追求创新突破,行政官员考量落地风险。江以辰和林清音坐在主位旁,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发言。
林清音悄悄在桌下碰了碰江以辰的手,用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她明白,这不是对抗,而是不同思维模式必然的碰撞过程。
江以辰回握住她的手,指尖在她掌心轻轻划了一下,表示收到。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熟悉他的人能看出,他正在飞速地吸收各方观点,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分析着每个人的立场和诉求,寻找着那个能够凝聚共识的平衡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