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柏林的质疑与他的远程守护

巴黎的辉煌余温尚未散尽,巡演团队便抵达了以严谨和深刻着称的下一站——柏林。然而,迎接林清音的,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

就在他们抵达柏林的当天,当地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评论报刊《柏林回声》的头版,刊登了资深乐评人沃尔夫冈·施耐德的长篇评论文章。标题毫不客气——《优美的杂音:论林清音音乐中的文化失焦与哲学浅薄》。

文章承认林清音拥有“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富有感染力的舞台表现”,但核心论点却极为尖锐。施耐德认为,她的音乐试图融合的东西方元素过于庞杂,从古典到电子,从东方哲学到宇宙科幻,导致“文化身份的模糊”和“哲学表达的肤浅”,更像是一种“为融合而融合的技术堆砌”,缺乏“德意志精神所推崇的深刻内核与逻辑一致性”。他甚至断言,这种“浮于表面的世界主义”,难以在注重思想深度的柏林观众心中引起真正持久的共鸣。

这篇文章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在柏林乃至德语区音乐界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施耐德观念保守,反对者则觉得他一针见血。

Aurora Global 的公关团队如临大敌,艾瑞克的脸色比柏林的天空还要阴沉。柏林爱乐大厅的观众素以冷静和挑剔着称,这篇评论无疑给即将到来的首演蒙上了一层阴影。

排练间隙,林清音在休息室里刷着手机上的评论翻译,眉头微蹙。她并不惧怕批评,但施耐德的质疑触及了她音乐创作的核心理念——融合的深度与方向。这比之前任何关于技巧或风格的指责都更具分量。

“看这些做什么?”清冷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江以辰不知何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热咖啡,将其中一杯递到她面前。

他因为辰光集团那个至关重要的董事会,不得不提前结束欧洲行程,飞回国内。这是他们确定关系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距离分离。但他似乎总能精准地出现在她需要的时候,哪怕是通过电波。

林清音放下手机,接过咖啡,暖意从掌心蔓延:“了解一下柏林观众的‘偏好’。”她试图让语气轻松些。

江以辰在她身边坐下,长腿随意地支着,瞥了一眼她的手机屏幕,嗤笑一声:“施耐德?那个听了三十年勃拉姆斯,就觉得贝多芬都算流行乐的老古董?”

他总是能用最毒舌的方式,消解她心头的凝重。

“他说我的音乐缺乏深刻的内核。”林清音小声嘟囔,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委屈,像是在外受了质疑,回家寻求认同的孩子。

江以辰侧过头,深邃的目光落在她微微鼓起的脸颊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深刻,不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是把复杂的东西用最本质的方式表达出来。你的音乐里,有风、有竹、有月光、有星辰、有挣扎、有希望——这些跨越文化和时空的人类共通情感,哪一个不够深刻?”

他顿了顿,伸手,用指关节轻轻敲了敲她的额头,动作亲昵:“非要像他们那样,把每一个音符都塞进逻辑和哲学的框架里,才算深刻?那是做学问,不是做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