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卯时。
士兵们都被将领,粗暴的叫醒来了。
大部分士兵,都在吃干粮(一种炒米),当然了,将领是不在此列的。
实在不想吃干粮,但是没办法呀!
能找到且能烧的木头,都烧完了。
在城外集合好后,再次出发前往霸州,多尔衮、岳托依然走在队伍前方。
一晚上多尔衮收到的消息,都是霸州城,依然还有守军在防守。
担心情况有变,便一早就出发了,出发前,多尔衮右眼皮轻微的跳动了几下。
两地之间相距六十公里,经过一天的正常行军。
于第二天晚上酉时,抵达霸州城下,见城楼上灯火通明,且有急促的号角声。
多尔衮想着,这波应该是稳了的。
由于两天行军,不管是马匹,还是士兵都比较累。
所以多尔衮也没打算发起进攻,而是安营扎寨,准备养精蓄锐明日再攻城。
视线回到崇祯这边,收到锦衣卫传过来的情报,鞑子大部队前往了霸州。
于是下令于当日丑时,向留守在后面的两千正白旗,发起了骑兵集群冲锋。
此时,这支押送俘虏和粮草的士兵,刚从涿州城出发不久。
在平原野战,本来是明军弱项,在明朝所有军队里,能跟鞑子在野外有一战能力的。
也只有秦良玉的‘白杆兵’,和早期的关宁铁骑(后期战损后数量太少)。
祖大寿提着马朔,一马当先冲了过去。
不愧是早期的鞑子军,训练有素,军事能力确实很强。
看到有人马冲过来后,立刻就开始结阵防守。
不过我们的祖大将军认为:一万对两千,这波优势在我!
不管鞑子如何结阵,怎么都不可能打得过的,更何况是装备精良的关宁铁骑。
最初的关宁铁骑,跟鞑子军战损比,是勉强能达到1:1的。
经过两个时辰的厮杀,到天光放亮,两千人竟无一人逃跑。
由此可见,正白旗的战斗素养有多高。
鞑子早期军队,战死比例在百分之十五之后,才会开始撤退,是撤退不是溃逃。
当战死比到百份之二十五时,基本上才会全线溃败了。
而明朝将士,战死比例则会更低,基本上在百分之五左右,就全线溃败了。
留守的正白旗两千人,全都选择死战到底,可能也是查觉到了逃跑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