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战马繁育+土豆推广

李总兵调他来此守关,也是为了照拂朝廷互市,偏头关这种小关理论上驻军最多千人。

他手下有近三千兵还都是骑兵,就是担心托克托互市的安全,每日守关之余还需操练。

关上士兵,放下吊篮拿到通关文书后,又缓缓的提了上去。

汪无尽退回来等候,跟身旁蒙古两部人开玩笑道:“你们看,自己人也被拦在关外。”

“朝廷并不非针对你们,他连自己人也是这般查的,哈哈……!”蒙古牧民也都哈哈大笑!

片刻后,关门打开一条缝隙,从关内快速奔出一骑。

清点完人数将畜群赶进关,汪无尽在关下给每个牧民,发了张带汪家印章的纸条。

蒙古牧民,拿着这张条子去托克托,领取酬劳五斗精米,牧民们道谢后自行打马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今,鄂尔多斯部尚未完全撤到黄河北岸,朝廷也未正式接手河套平原。

收回来的战马等牲畜,只能先行运回关内再处理,到这边之后会有户部之人。

将适合做战马的马匹收走,役马、牛等物户部登记后,汪无尽就带回去自行售卖。

当然,汪家是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的,北境几大行省境内相当安全。

镖师的任务只负责关外,关内就是汪家自己人带走了,羊送回京师长期都有人要。

牛和役马则需要送至各县城,当地官府都会收购后,检查没有疫病再投入给百姓使用。

总之,汪家的活动范围仅在山河四省,其他更南方的地方尚未触及到。

为方便宣府与大同两镇,户部在两地建立了战马育种场,袁枢驻大同镇育马场。

户部主事,带着新收来的两千余匹战马,登记后由军屯户专职饲养。

如今,大同镇的育马场,大小战马共有近万余匹,能充作战马的也有近四千匹。

其余则是小马驹与母马,小马驹得由母马带到一岁,不然很难养活到成年。

草场也有专百姓徭役,负责种植管理草场,主要是撒草料种子和施肥。

这一套稍显前卫的安排,自然出自崇祯之手,画成一片片草场分批供战马采攫。

大同与宣府的马场,土谢图汗部送的那批汗血宝马,公马都分到了两处马场。

它们唯一的任务,便是尽可能多的让蒙古马受孕,以繁育出更优良的马种。

每年生产出的良种马,到如今规模有近两百匹,不过还都属于半岁左右的小马驹。

崇祯想让汗血宝马的血统,在与蒙古马多代结合后,生产出兼具爆发力与耐力的品种。

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结果的,良种马的规模太小也不堪大用,汗血宝马的种马本就不多。

公马才六匹,母马倒是有二十余匹,两者同时与蒙古马血统融合。

这种规模想要繁殖起来,没个十年恐怕很难扩大,一代的良种马数量极低。

且并不太适合充作战马,需要叠代回交后所产的二代,甚至三代战马则更适合充作战马。

第一,是为了保证血统的多样性,第二,是为了持续扩充繁育规模。

只有滚雪球式的四、五代后,再拿来充作战马则是更优选,别看马场战马数量很多。

能上战场的战马,很快就会被充入军中,其余的都要留下来育种。

二十余匹汗血宝马里的母马,也全都产了小马驹了,如今都快一岁多了。

都是纯血的汗血宝马,但比较可惜的是,里面仅有三匹公马可用。

就这种概率,十年扩大种群都有点难,但是吧这事他急不来,只能慢慢来。

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会户部官员,如何管理繁殖顺序,更不要出现近亲繁殖。

袁枢这人做事细心,让一个户部侍郎来管理马场,可见崇祯对战马的繁育之重视。

多的汗血母马为避免近亲繁殖,只能用蒙古公马来叠代,这种后代更适合仪仗与竞速。

种公选用的汗血宝马,其后代经过多次迭代与回交,体型与耐力则更适合战场。

如今,已经是九月中旬了,山西的百姓都在收土豆,准备冬小麦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