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蹲下身子,询问一位正在烤手的匠人道:“工部给你们银子吗?每月做多久的工?”
王承恩提醒道:“陛下驾到,还不跪见!”
匠人正要下跪叩首,崇祯阻止道:“无妨,你照实说就行,繁文缛节耽误工夫。”
那匠人烤好了手,低着头拿起凿子跟锤子,又叮叮当当雕起了名字。
边雕边道:“回皇上,草民是一等(高级)匠人,每月需服役十天,可以支米一石。”
“但这边需要赶工期,工部命令咱们不得休息,每月可支米一石盐两斤。”
崇祯细细算了一下,按照京师米价值三两银子,盐能值一百八十文钱左右。
算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可问题是米价是灾年通货膨胀,才导致米价居高不下的。
正常年景的话,一石米最多一两五钱银子,一年下来算上食盐差不多是二十两。
二十两银子看着很多对吧?然而崇祯年间物价居高不下,约等于后世三四千块钱左右。
若是放明初那会,二十两银子差不多等于,后世十万块钱左右的样子。
对于粮食短缺造成的通货膨胀,崇祯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干旱还要持续两年时间。
能稳住三两银子一石米,朝廷就已经花了很大力气了,物价要降下来非得等土豆上市。
崇祯转头冲工部主事怒声道:“你们这不是胡闹吗?人家一等匠干十天一石米。”
“现在干一整月还是一石米,就多给了两斤盐而已,那才相当于多给了多少钱?”
“你给朕老实交代,是不是工部有官员贪腐了?敢不说出实情皮给你剥了!”
工部主事吓得跪倒在地,也不管地上的碎石烂砖,砰砰叩首道:“陛下,臣冤枉啊!”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臣是绝不可能贪污的,陛下若不信可让锦衣卫去搜查。”
崇祯压制住怒火道:“你的上官是不是贪了银子?工部收到了多少银子你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