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香插进香炉,再次跪倒在地,太常寺寺卿再度,递过来一份明黄绢帛祭文。
崇祯接过后低头念道:“大明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嗣皇帝朱由检,谨告列祖列宗:”
“大明近年天灾不断,加之辽东未复。前线将士多有殒身,每思英魂痛彻心腑!”
“今率群臣,恭行大祭。伏祈皇天垂怜,列祖庇佑,赐今岁之风调雨顺。”
“百姓能五谷丰登,此乃安民之本,亦为北伐之资。”
“待今岁麦熟粮足,必举王师扫尽建奴,复华夏之山河!雪百年之耻,安九州之魂!”
“谨以赤诚,告慰太庙。伏惟尚飨!”念完后,将之交给王承恩。
后者恭敬的躬身接过,随着主祭官一声“燔燎——”,王承恩将火把伸入鼎内。
绢帛被燃后,化成缕缕青烟,消散在太庙的广场上,到此祭祀太庙结束。
随后,崇祯起身之际,再度瞟了眼朱祁镇灵位,内心的想法不敢为外人道。
崇祯起身后,沿着龙道直直出了承天门,众臣跟随在左右两侧。
各宗亲、勋贵按品级,分别从侧门、掖门等出来,这次有所不同的是。
崇祯身旁跟着太子,如今朱慈烺已十三岁,崇祯认为某些东西,是该让他接触了。
崇祯低声道:“烺儿,你要记住!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朕做的事便是造英雄!”
朱慈烺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紧紧跟随着崇祯前行,众人行至大明英烈碑前。
主祀官高声道:“祭大明英烈,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崇祯带头鞠躬,朱慈烺也跟着鞠躬,身后的大臣与百姓们,亦都跟随着行礼。
三鞠躬过后,崇祯身体如青松般,站得笔直道:“大明的英烈们,尔皆是华夏忠魂。”
“请护佑朕,六个月后的北伐,旗开得胜!大明英烈万岁!”
大臣、百姓们早已见怪不怪,皇上向来离经叛道,皇上说大英烈万岁他们也跟着喊。
只有衮布尚且不理解,为何需要祭祀战死之人,这么做的作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