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助学基金的运作,像一脉细小的溪流,悄然汇入我们原本只围绕着彼此旋转的生活星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折射光。
起初,这只是我一时心软提议、陆砚深基于对我的支持而同意的一件事。我们都未曾预料,这涓滴善意,最终会反过来,如此深刻地滋养我们自身。
与那几名受助学生的定期联系,主要由我负责。我会通过邮件和定期的简短面谈,了解他们的学业进展,也倾听他们生活中细小的烦恼——可能是对某个深奥课题的困惑,可能是与室友相处的小摩擦,也可能是对未来的短暂迷茫。
阅读他们的邮件,成了我一项隐秘而愉悦的日常。
林薇,那个保洁员的女儿,在邮件里总是带着小心翼翼的感激和汇报般的认真。她会详细列出每一笔资助款的用途,附上最新的成绩单,字里行间是生怕辜负我们期望的努力。但渐渐的,她的文字里也开始出现别的内容:她加入了学校的物理兴趣小组,第一次操作精密仪器时的兴奋;她读到了一本开拓视野的好书,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心得;甚至,她开始用省下的钱,给劳累的母亲买护手霜,字里行间带着女儿特有的、笨拙的疼爱。
其他几个学生也是如此。有的在竞赛中获奖,兴奋地发来获奖证书的照片;有的在导师带领下参与了有趣的项目,开始接触学术前沿;有的只是简单地说,终于可以不用在周末奔波打工,能安心在图书馆看一整天的书了,感觉“幸福得像在做梦”。
这些充满生机的、向上生长的细节,像一簇簇微弱但坚韧的火苗,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传递过来,无声地温暖着我。
我常常会在晚上,把一些我认为陆砚深也会感兴趣的内容分享给他看。起初,他只是随意瞥一眼,淡淡点评一句“不错”或“继续观察”。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会看得仔细些,甚至会问:“林薇提到的那个理论模型,是不是和我们集团新投的那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关?”
他开始用他商业领袖的视角,在这些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中,看到了更具象化的“潜力”和“未来价值”。这种视角的转变很微妙,不再是纯粹的慈善施予,而是带上了一种类似“天使投资人”般的审视与期待,但这期待里,并无功利性的索取,更像是一种发现璞玉的欣慰。
有一次,我收到一个学生长长的邮件,倾诉他因家境产生的自卑感,以及在精英云集的校园里感到的格格不入。那字里行间的挣扎与敏感,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我内心最深处、早已结痂却并未消失的伤疤。我曾几何时,不也是如此?
那天晚上,我情绪有些低落。陆砚深察觉到我的异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坐到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