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砚深的目光随着我的笔尖移动,眼神里的审慎渐渐被一种专注的思考取代。
“具体点。”他言简意赅。
这就是我欣赏他的地方,一旦进入工作状态,绝对理性,对事不对人。
我开始详细阐述我的观察和想法。比如,利用集团强大的物流和供应链能力,不是只服务大客户,可以下沉做精做深社区零售和即时服务,这背后是巨大的数据金矿。比如,结合AI和物联网,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看护和健康管理产品,市场蓝海。又比如,将集团在部分传统制造业的环保技术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绿色科技公司,面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讲得有些激动,语速很快,甚至带上了手势。这些想法在我心里盘桓了很久,在送外卖、做家政的间隙,在看着这个城市最真实一面的那些日夜里,像野草一样生长。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在一个足以影响巨大商业帝国决策的人面前,如此畅所欲言。
陆砚深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的目光锐利,像最精密的扫描仪,分析着我提出的每一个点。偶尔,他会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直指可行性、盈利模式、风险控制的核心。
有些问题我能回答,有些我暂时答不上来,会老实说“这个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支持”或者“这是我基于观察的推断,需要验证”。
我们时而激烈争论,他习惯用资本和规模的思维,我则更侧重用户需求和市场缝隙。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我甚至忘记了他是我爱着的男人,只把他当作一个观点不同的商业伙伴。
但更多的时候,是沉默的思考。我们各自对着白板,或者对着电脑屏幕,快速检索信息,验证想法。书房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记号笔在白板上划过的沙沙声。
然后,其中一个人会突然开口:“也许可以这样……” 或者 “我查了个数据,你看这里……”
另一个就会立刻被吸引过去。
思想的碰撞,产生令人兴奋的火花。
陆砚深强大的战略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开始将我那些散落的、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点子,逐渐勾勒出清晰的商业轮廓。他会说:“社区化服务这个点很好,但单纯做平台意义不大,必须和我们的线下实体结合,打造闭环。” 或者:“绿色科技可以,但前期投入巨大,需要设计分阶段融资方案,并寻找政策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我的存在,则像是一根针,不断把他从“巨头”的思维定势中刺醒,提醒他关注那些微小的、却可能决定成败的细节,以及项目可能带来的、超越利润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