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但若对北方疏于防范亦非良策。北平地势险要,毗邻蒙古,若边将心生反意勾结蒙古南下,必将动摇国本。毕竟大明精锐尽在九边,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比南方财赋更为紧要,绝不可轻易托付他人。

朱棣同样不确定洛阳能否真正承担统筹南北的重任。倘若不能,大明岂非既失军事保障,又丧财赋支撑?

相较而言,迁都北平至少能确保皇帝直接掌控精锐军队!

朱元璋望着沉默不语的朱棣,缓缓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有时候思虑不够周全,不妨就此事与你女婿商议一番。”

朱棣默默颔首。如今他登基为帝,何秋成了驸马,反而不好再委以重任。

只让何秋在宗人府挂了个闲职,何秋倒也乐得清闲,每日点卯之后,便将时间用来教导学生。

朱棣来到何秋宅院,何秋已得讯匆匆迎出。

“陛下亲临,不知有何要事?”

何秋心中不免好奇。自朱棣登基以来,终日忙于朝政,按理不该此时来访。

朱棣步入庭院,方道:

“朕无事就不能来与你叙话?”

何秋脸上写满不信。他深知朱棣从不会无故与人闲谈,这些年来早已看透此人秉性。

二人书房坐定后,朱棣将先前与朱元璋商议之事娓娓道来。

何秋只觉好笑。既有此意,当初重修洛阳城时就该提出。如今洛阳修缮已毕,只待朱元璋驾崩后迁都,却又突发此想。

莫非觉得大明银钱多得无处可使?

不过何秋并未直言,反而问道:

“陛下可知北方年粮产几何?”

朱棣迟疑摇首。若要他说出确数,实在不能。

何秋简略道:

“北方与南方粮产约为三比七。若定都北平,满朝文武的粮秣从何而来?”

“依靠漕运?大运河必将不堪重负!且运河若须终年通航,淮河治理便再难施行。”

小主,

朱棣神色凝重:

“这些朕都明白。但北方边患不容小觑,朝廷若不坐镇北方,朕终难安心。”

“况且大明立国已二十余载,南北文教差距依然悬殊。若迁都北平,或可稍缓南北士子比例失衡之困。”

“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非独南方之大明!”

何秋再问:

“难道洛阳不算北方?迁都洛阳就不能改善南北士子比例?”

见朱棣语塞,何秋恳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