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里面涉及许多前所未闻的知识,例如关于 ** 的成因与预防,虽然杨少峰不确定这些说法对不对,但写得有模有样,他也不敢轻易否定。

而且从何秋之前编写的数学、物理教材来看,如果内容不实,何秋应当不会如此确信地写出来,否则就违背了他的治学理念。

只是当时人们把 ** 称为“地龙翻身”,视作上天的启示,认为是皇帝德行有亏,或是朝廷出了奸臣。

而何秋在方案中写道,** 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这些字杨少峰都认识,但连在一起,他完全无法理解。

杨少峰只得厚着脸皮向何秋请教。

何秋只好用前世地理课上学到的一点知识向他解释:大地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板块运动,彼此分离,板块交界处有的形成高山,有的形成峡谷,且多是 ** 和火山的多发地带。

然而,何秋越解释,杨少峰反而越听越糊涂。

何秋无奈地摇了摇头,对杨少峰道:“现在你也不必全懂,只要知道有这回事,能提前看出端倪就够了。这份方案的重点,本就不在那些难解之处,而在于救灾安全的常识。”

杨少峰点头应下。反正这些东西并非呈给朝廷,只在书院内部使用,不必过分讲究,他也就将心中的疑惑暂且放下。

略过那些关于灾异成因、自己完全看不明白的内容,杨少峰再读何秋的这份方案,便觉得条理清晰、容易理解。

整份方案延续了何秋一贯的行文风格——直白晓畅、注重事实与数据,框架分明、步骤清楚,通篇都是大白话。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听人讲解后,也能明白该怎么做。

只要按部就班地安排人手,这份方案立刻就能推行开来。

杨少峰十分喜欢这样的文风——或许如何秋所说,这叫“公文体”?对他而言,这种风格极为适合撰写物理实验记录。何秋之前教他的数字与符号,初用时虽觉别扭,习惯后却觉得十分便捷。

这份安全演练方案也是一样。照着执行,费时不多,却能让学子们增强安全意识。不说别人,就连杨少峰自己,都从中学会了不少过去不曾了解的救灾知识。

想到这里,杨少峰当即拍胸脯向何秋保证,一定会与其他夫子好好沟通,共同把这次安全演练办好,请他放心。

见他如此表态,何秋也便不再多言,只简单嘱咐几句,就带着朱玉颖在书院里边走边聊,慢慢培养感情去了。

第153章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