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对此何秋不以为然。即便在科技发达的后世,地动预测也并非完全准确的科学,能达到七成成功率已属不易。但即便预测准确率高达九成,也少有人敢采用这样的数据——毕竟政府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若政府依据预测结果提前组织百姓转移,地动真的发生,那是专家预测成功;若地动未至,负责的官员就要承担全部政治责任,前途尽毁。如此一来,又有哪个政府、哪个官员敢采用专家的预测数据?除非未来地动预测能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否则何秋始终不看好这项技术。

何秋当着二人的面剖析这番道理,现场顿时陷入沉默。不得不承认,何秋说透了人性——官员们放弃地动预测,专注于灾后救援,反而可能获得好评乃至升迁。既然如此,又何必冒险去推动地动预测?至少他们二人都对大明官员的操守不敢抱太高期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朱棣忍不住追问:"那你当初为何敢对陈墨预言顺天府将发生地动?"

何秋道:“最初是陈墨陈大人主动寻我商议此事,我认为以他这般敏锐的官员,应当不至于缺乏担当。”

“既然连陈大人都不担心我的预测有误,我何秋又何必在乎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名声呢?”

陈墨闻言略显局促,摆手道:“良乡候实在抬举老夫了,老夫无非是尽己所能、顺应天意罢了。况且我所做的也不多,不过是吩咐属下加强警戒、及时救援、维持秩序,实在当不起侯爷这样的称赞。”

朱棣感慨道:“若天下官员都能如陈大人这般,又何愁吏治不清明?”

随后三人便商讨起后续救灾措施。何秋从容陈述,提出以工代赈、严惩奸商、取富济贫,甚至建议直接动用官仓粮食先行救济灾民,不必等待朝廷批复,否则待旨意下达,早已错失良机。

陈墨沉思片刻,决定采纳何秋的建议,认为当前救人要紧,顾不得太多规矩。

于是陈墨与朱棣联手,一边施压一边安抚,将辖区内豪强商贾整治得叫苦不迭,尤其是粮商更是遭受重创。

一个多月后,朝廷诏书抵达,大力表彰陈墨救灾之功,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连升数级。

第160章 剖析

朱棣与何秋离开顺天府衙时已是黄昏。

二人结伴返回燕王府,何秋打算留下用膳,朱棣则怀有心事,想与何秋、姚广孝深谈。

匆匆用过晚膳,朱棣便拉着何秋走进书房,并命人请来姚广孝。

朱棣先将当日经过告知姚广孝,待其慢慢消化,自己则与何秋先品起香茗,试图平复心绪。

姚广孝听完并未多问,只道:“我看王爷眉间带愁,可是有什么心事?”

朱棣欲言又止,苦笑道:“被姚先生看破了。自昨日地动后,我便心绪不宁,主要是为何先生的学问所困扰。”

何秋一脸不解,心想这怎么又牵扯到自己了?

朱棣解释道:“从这两日之事可见,何先生的学问确实深不可测。但想到连地动都能被其预测,我心中极为震动——若天地异象皆可用学问推演,那天子之说岂非成了笑话?”

姚广孝摇头道:“王爷执念了。天子本是万民对君父的尊称,何来可笑?更何况,哪位天子愿意儒臣联合钦天监借天象逼自己下罪己诏?何先生的学问能将灾异与天子分离,依我看实在是件好事。”

何秋终于明白朱棣的顾虑,心中颇觉无奈——一个意图夺位之人,竟还在纠结天子是否神圣,实在令人失笑。

他直言道:“所谓神圣,不过是登上皇位者为自己披上的一层薄纱罢了。刘邦斩白蛇起义,难道真因他生而神圣才得天下?若依此说,大汉功臣们置于何地?”

“更何况,若当真如此,汉朝又何以覆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