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与蓝玉一时也无良策,却不约而同想到了何秋,此人素来颇有手段。
于是黄子澄三人一同寻到何秋,在军帐门口拦住了他。见这三人同行,何秋心里顿感怪异。
蓝玉与朱棣素来不和,前者曾暗中行刺后者;黄子澄身为东宫属官,对燕王朱棣也极为戒备;而蓝玉与黄子澄之间,又彼此看不顺眼。
至于朱棣,更有意思的是,日后他还会亲手杀了黄子澄,使其家破人亡。
如今这三人竟一同前来找他,实在令人意外。
听了他们的来意,何秋很快有了主意,便低声向他们三人说了几句。
朱棣和蓝玉听完,脸上都露出怀疑的神色,打量着何秋问道:“你不会是在骗我们吧?真有这么简单?”
何秋肯定地说道:“就这么简单。方孝孺并非愚钝之人,我相信他能转过这个弯来。”
两人对何秋的话将信将疑,倒是一旁的黄子澄颇有信心,说道:“我赞同良乡候的说法,方兄一定能幡然醒悟!”
既然黄子澄如此表态,朱棣二人也就不再反对。
小主,
说实话,若非看在太子的情面上,又因方孝孺在北平遇袭一事与他们脱不了干系,存了几分弥补之意,谁又愿意关心方孝孺的心结?
难道手头的事务还不够多吗?
次日,四人将方孝孺带到了蒙古降卒营地,让他亲眼看看安抚降卒政策的成效。
何秋在此也耍了个心眼,特意挑选了一些已为大明做工的蒙古人。
这些人对当前的生活方式已有所适应,对何秋接下来要说的话接受度更高。
一进营地,何秋便闻到那股熟悉的难闻气味,甚至因一批人刚从工地回来,汗水混合着原有的味道,使这里更加臭气熏天。
何秋皱起眉头,高声喝道:“尔等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大明乃仁义之邦,故安排你们以工换食。你们须谨记:多劳多得,不劳无获!”
“然而此前仅是权宜之计,如今我们将真正改造你们,使你们步入文明社会,不再如往日般朝不保夕!”
“接下来,你们务必仔细听讲,认真配合,否则,休怪我等未曾警告!”
朱棣等四人在一旁静静观看。此时的何秋身着儒衫,立于军营高台之上,脸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辉,令人由衷敬佩。
可惜在场四人中,唯有方孝孺如此天真,还称赞何秋是真正的儒臣。这番话听得朱棣老脸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