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比陈友谅余党更要紧的,是江南各大家族蓄养的大量奴婢——按律,这些人也属于贱籍。
朱元璋若打算废除贱籍,势必触及他们的利益。他本人并不在意这些,
只是如今年事已高,而应天府地处南方腹地。如果现在贸然动摇贱籍制度,自己万一中途驾崩,朱标可能连京城都难以安稳居住。
因此,对这件事也只能暂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晚上,朱元璋脑海中仍不时浮现朱棣的奏章——他们请求大修北平城。
朱元璋有些动心,他也起了迁都的念头。
在应天府待得越久,朱元璋就越感到不适,这种不适来自几个方面。
一来,应天府一带太过富庶,商业气息浓重,这让抱有浓厚小农思想的朱元璋很不习惯。
随着大明日益安定,应天府也一天比一天繁华,可越是繁华,朱元璋就越不满意。他一贯主张压制商业,京城却商业兴盛,这对他而言不啻为一种讽刺。
除了朱元璋自身的小农意识外,还有一份深层的忧虑。
朱元璋已经察觉到,应天府实在太繁华了。他自己能把持得住,朱标或许也能,但后代子孙呢?
有几个能在这样的繁华中不失本心?连随他起兵的淮西勋贵中都有那么多人被腐蚀,何况那些长于深宫的继任之君?
温柔乡是英雄冢,朱元璋期望大明国祚绵长,既然如此,不如舍弃应天府,另寻一个更合心意的地方。
况且,应天府作为都城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不过二十余年,由他亲自推动迁都,群臣也容易接受。
而且,朱元璋现在手头颇有些积蓄——多亏何秋提出的策略,大明改变了以往对待北元俘虏的方式。
如今这些俘虏都在为大明创造劳动价值:羊被杀来吃肉,牛被卖到各地充作耕牛。
至于北平那座高炉,每次看到相关奏报,朱元璋都恨不得把它抢过来!
仅仅这一座高炉,就供应了大军七成以上的铁甲和兵器,还打造了上万件农具。
若能多建几座,大明将不再缺铁。
幸好朱棣与何秋都识趣,将大部分利润上缴,只留少量维持日常运营。
朱元璋也并未吝啬,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将铁矿、煤矿运往高炉,只盼多产铁。
第195章 迁都之心
朱元璋现在既有钱,又有威望,加上军制与官制改革导致人心浮动,若在此时迁都,暗示迁都后一切将稳定下来,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反对。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将太子召来,打算与他商议迁都之事。
朱标正为蓝玉庆贺,接到朱元璋的召见后急忙入宫。见到父皇神情,便知定有好事。
朱元璋不等他坐定便道:“标儿,朕欲迁都。你身为太子,代朕巡查各地,择定新都,主持新城建造。”
朱标闻言一怔。迁都他并不反对,只是担忧国库是否充裕:“朝廷有这么多银两吗?迁都所需可不是小数目。”
朱元璋笑道:“自然有钱。商税改革收了一笔,北伐用去部分,后来发卖牛羊又进账不少,算来还略有盈余。”
朱标大为惊讶。北伐居然还能赚钱?这样的战事闻所未闻。
朱元璋看出他的疑惑,解释道:“这都是何秋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