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便是那些贪腐之徒。太子虽仁厚,但在惩治贪腐上毫不手软。这些人不敢怨恨朱元璋,自然将矛头指向朱标。
最重要的是,太子最近得罪了大批顽固派,或者说,文臣集团。
朱元璋推行变法,文臣们内心极为不满,认为此举动摇了他们的根基。然而朱元璋作为强势的开国君主,众人除了私下抱怨,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太子朱标身上。
不料朱标虽性格宽厚,却也支持变法改革,这令文臣们大为震怒。他们多年来耗费心力培养朱标,就是期盼他登基后能成为理想的"圣明天子",实行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如今朱标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在文臣眼中无疑是 ** * 的背叛。愤怒之下,有人对朱标暗中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204章 推不掉的职责
朱棣想到此处,心中杀意骤起。不论如何,此事都与这些文臣脱不了干系。
真是一群忘恩负义之徒!
若有机会,定要他们付出代价!
……
何秋风尘仆仆地带着朱棣的三个儿子抵达应天府。
不懂事的朱高燧还想着买路边的糖葫芦,而两个年长的孩子则面色凝重。
途中朱高炽多次询问何秋,可知朱元璋召他们来京的用意。何秋不便多言,一来自己也不甚清楚,二来即便有所猜测也难以明说。
刚在燕王府安顿下来,何秋就接到朱元璋的传召,急忙入宫。
小主,
进宫后,只见朱元璋正与一个少年共进膳食,气氛融洽。
何秋当即明白,这想必就是皇太孙朱允炆。看来这位皇孙确实深受宠爱。
原来朱允炆近来表现得极为孝顺,终日守在太子灵前,恪守丧礼规制。他每日只饮清水食干粮,不梳不沐,形销骨立,痛哭至双目几近失明,一月之间消瘦了十余斤。
朱元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东宫旧臣对朱允炆也十分满意,重新找到了效忠的目标。原本一些人对立朱允炆为太孙心存异议,但对比太子另一个儿子朱允熥的表现,朱允炆的孝行无疑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而朱允熥似乎尚未明白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什么,在朝臣眼中已落下了顽劣的印象。
见何秋到来,朱元璋命人赐膳,让他坐在一旁用饭。自己则继续慈爱地为朱允炆布菜,俨然一副祖孙情深的画面。
何秋不敢耽搁,快速用完御膳,静候祖孙二人餐毕。所幸不久朱允炆便用餐结束,朱元璋遂命太监撤下残羹。
朱元璋对朱允炆说道:“允炆,你先退下吧,朕有些事情要和你姐夫谈谈。”
朱允炆乖巧地应道:“是,皇祖父,孙儿告退。”
他恭敬行礼,转身离开。朱元璋慈爱地望着他的背影,目光中满是宠溺。何秋在旁静静观察,心中却不以为然——这朱允炆终究不是能担大任的料,历史上唯一被藩王从帝位上赶下来的,也就只有他了。
朱元璋轻咳一声,问道:“何秋,你看朕这个孙儿如何?可配做太孙?”
何秋一愣,心想此事已定,何须再问?只好恭敬回答:“太孙聪颖过人,不愧为陛下血脉。”
“聪颖?呵呵。”
朱元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转而问道:“你可知我为何召你入应天,还让你教导皇太孙?”
何秋精神一振,这确实是他一直疑惑的事,便道:“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望向殿门,缓缓说道:“我看你是个懂变法、善教导的人才,希望你能带太孙多学些实学,将来好担起重任。顺便,也帮着教教其他皇孙。”
何秋渐渐明白,朱元璋是看中他所传授的实学,想通过他影响朱允炆,同时也借他燕王女婿的身份镇住其他宗室子弟——毕竟其他皇亲多为勋贵之后,虽身份尊贵,却大多不学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