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当地实行军屯卫所制,耕作者多为军人。这种制度在中原已显落后,但在辽东等地,由于普通百姓不愿迁居,暂时只能维持这种体制。”

“总而言之,当地民风强悍,颇有古时燕赵遗风。”

何秋在朱允炆面前毫不隐瞒,实话实说。对于朱允炆这样的人,即便全盘托出,他又能如何?

何秋的坦诚反而让朱允炆感到局促,他准备好的说辞全都派不上用场。

最后只得干笑两声,勉强说道:“竟有这般厉害!”

见朱允炆面露惧色,何秋颇感无奈。这些军队至今仍是大明的官兵,身为储君,何须如此畏惧?

何秋直言相告:“当初在北方屯驻重兵,本为防范边患。陛下分封诸王镇守边疆,自有其深意。这些年来,边地藩王为抵御胡人立下不少功劳。”

此言不虚,即便是涉嫌谋害太子朱标的晋王,也曾多次随军出征塞外,纵无大功,也有苦劳。

燕王朱棣更不必说,堪称宗室中的将才,功绩不逊于几位国公。

想当年大明初立,若不将皇子分封边疆,难道要让朱元璋派大将们镇守边关吗?那些随他起兵的勋贵虽善战,却大多骄横跋扈,对朝廷法度缺乏敬畏。

甚至有人暗忖,若无他们扶持,朱元璋岂能得天下?这样的人,朱元璋怎敢安置在边地?

况且这些武将多出身淮西,在军中关系盘根错节。若真将其分封边地,恐怕边疆早非大明所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即便是现在,边地将领中仍不乏勾结商贾、倒卖军粮、欺压军户之辈,这些都是一查便知的事。

但朱允炆听不进这些,只觉得何秋在替朱棣辩解——毕竟何秋是朱棣的女婿。他看不到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一味认定边塞藩王拥兵就是罪过。

朱允炆仍摆出那副令人不适的忧国忧民神态问道:“何先生,藩王手握重兵,若有朝一日图谋不轨,孤当如何应对?”

何秋已心生不悦,终日只想着削藩,岂是太孙应有的格局?

“臣先前向太孙建议,对内推行改革,使藩王不削自弱,殿下可还记得?”

朱允炆面带不屑道:“先生此言未免夸大。且不说将来,眼下就有不少人反对新政。若有一天天下人群起反对,藩王趁势作乱,岂不天下大乱?”

何秋已不愿再多言。任何政策都难免遭遇反对之声,而朱允炆因自身立场,只看得见反对者。唉,立场决定眼界啊。

“殿下谋划深远,微臣实在不及!不知太孙以为应如何削藩?”

朱允炆犹豫片刻,答道。

“当效法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将各地强藩逐一分割,再限制藩王兵权,如此大业可成!”

说罢,朱允炆特意观察何秋的神情,想从他脸上看出端倪。

何秋面不改色道。

“殿下此计精妙,令臣钦佩不已!”

第255章 朱棣的夺嫡之心

朱允炆看出何秋不愿配合,面色微沉,仍继续说道。

“唉,孤本打算奏请册封高炽堂弟为燕王世子,以定名分。”

何秋反问道。

“按宗法制度,本就该由高炽继承王位,何须特意册封?”

朱允炆一时语塞,良久才勉强道。

“孤会命礼部上奏促成此事,届时还望先生观礼。”

说罢匆匆离去。朱允炆对何秋满怀怒气,暗忖:这何秋果真是燕王心腹,孤这般礼遇,他竟敢如此怠慢!

何秋如常授完课,回府召来朱高炽,打趣道。

“你可要记太孙的人情,他正要请封你为燕王世子呢。”

朱高炽撇嘴道,“这本就是我应得的,何须承情!”

何秋抚须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