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这些钱粮用于兴修水利、筑路办学、扩充吏治、改善军备……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陛下所忧便不会发生。”
“将来即便兴建工程,也应给付工钱,让底层百姓共享大明强盛之利。”
“别的不说,单是治理黄河一事——若朝廷财力充足,根治水患,北方多少百姓会感念皇恩?必将成为大明最坚定的拥护者!”
朱元璋听得心潮澎湃。治理黄河是他多年的夙愿。他生于安徽,亲历过黄淮水患的惨痛。正是水灾蝗灾接连不断,使他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他曾召集官员研讨治黄之策,但终因国库空虚,难以筹措足够银两。
朱元璋不由轻叹一声,语气低沉:
“朕曾命人勘察黄河,臣工回报说可以治理,但难以根除,实在得不偿失。”
何秋却摇了摇头。
朱元璋身形一震,脱口而出:
“此话当真?黄河当真能彻底治住?”
他脑中嗡嗡作响——多少治水名士都说黄河难驯,何秋却敢断言能够根治?
“欺君之罪,你可明白?”
何秋从容不迫地点头:
“臣所言非虚。黄河水患根源在于上游泥沙,若能在上游广植林木,二十年如一日地养护,必能改观。”
“只是每年耗费需千万贯之巨。”
朱元璋呼吸骤紧——二十年!千万贯!
可想到幼时所见惨状,若真能让沿岸百姓免于水患,这些代价又算得了什么?
第258章 时不我待
朱元璋始终未敢大举治河,实因前朝教训太深。
元末宰相脱脱本是能臣,为续国祚殚精竭虑,最终却栽在治河之事上。当年元廷强征民夫,官吏肆虐,终激起“石人一出,天下皆反”的民变,红巾军一举撼动元室根基。
朱元璋深以为戒,登基后严禁地方苛待民力。他比谁都清楚黄河之害,却始终未敢轻动,既恐劳民伤财,也因国库空虚。
而今何秋为他推开新窗——原来不必强征民夫,只需投入银钱便可治河。
若在往日,朱元璋定要斥此妄言。可如今北平三镇的税制改革成效卓着,岁入可达三千万两。既有充裕钱粮,又有北平修路时有偿雇工的先例,朱元璋不禁陷入沉思。
何秋适时进言:
“臣力主变法,正是要为朝廷开辟不伤民力的财源,以税收改造山河。”
“要让朝廷的力量深入到每个乡村,把百姓都组织起来,这才是汉朝鼎盛时的样子!大明才能与汉唐比肩!”
汉朝的动员制度,尤其是西汉,简直是个奇迹。它的基层治理能直达乡野,比起后来“皇权不下县”的制度强太多了。
正因如此,才有“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说法。
朱元璋听得心潮澎湃,还没等何秋说完,就激动地一拍桌子:
“你先停一下!”
他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神情焦躁。最后他看向何秋,长叹一声:
“你怎么不早生十几年?”
要是何秋早十几年出现,在洪武初年就被朱元璋重用,大明或许已经走上另一条道路了。黄河可能都已治理妥当,哪还有这么多麻烦?
突然,朱元璋停下脚步,喃喃自语:
“时不我待啊……你说的这些,朕有生之年怕是见不到了。”
何秋连忙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