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朱高炽显然忘了,陈四维的父亲尚能供另一个儿子读书,只是待前妻所生的这个儿子不好罢了。真要论起来,也算得上是小地主之家了。

朱元璋眼中泪光闪烁,继续说道:

“当年我巡幸河南,那本是富庶之地。可元末以来,河南战事频仍,先前又征发民夫治理黄河,起初几乎是十室九空!”

“休养生息至洪武十年,我本以为河南已恢复元气,谁知仍是这般贫困。后来特命锦衣卫详查,才知是因我出巡之故。当地官府为整修道路、修缮行宫,征调民夫,致使百姓缺衣少食。”

“那夜之后,朕彻夜难眠,总觉此乃朕之过。自那时起,朕便很少出巡了,即便出巡也是派你大伯代为。太子与天子仪仗规制,终究大不相同。”

朱高炽疑惑道:

“那皇祖父此次......”

朱元璋淡然一笑:

“此番情形不同。朝廷如今钱粮充裕,且你父王修缮道路,已将大明诸多要道连通。何况朕已下旨,征发徭役须给付银钱,不可再无偿摊派。如此,朕方能安心出巡。”

“况且出巡亦有政治考量,主要为震慑漠南蒙古部众,顺便巡察各地水利工程是否该修缮了。”

朱高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年仅十二三岁,虽跟随何秋求学多时,但对此等政务一时仍难透彻理解。

“朕与你说这些,是盼你在未立储之际,多深入民间,亲身体察百姓疾苦。若始终居高临下,恐难体察民情。”

“汉室前期多明君,正是因皇子乃至天子常微服私访,巡察关中民生。待到后期少主即位,权柄常落权臣之手。纵使皇帝夺回大权,深宫妇人之手养大的他们,又怎能明白百姓之苦?”

朱高炽郑重颔首:

“孙儿谨记皇祖父教诲!”

第311章 蒙汉矛盾

朱元璋率领仪仗继续前行,抵达热河。途经密云未作停留——自北元战事平息后,那里只剩空营,无甚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热河因其地有温泉而得名。

热河地区虽是大明设在关外的卫所,但汉人百姓不多,许多是归附的蒙古人。不过他们的生活习惯已与大明汉人无异,这让朱元璋颇感骄傲,觉得是自己的功绩。

朱元璋带官员们泡了热河的温泉解乏,总算恢复了些精神。长途跋涉对年迈的他来说实在辛苦,就连随行的何秋也浑身不适。这时代不比现代,没有高铁飞机,一路骑马到热河,何秋的臀腿反复磨破结茧,几乎感觉不到是自己的了。

正泡着温泉,何秋接到朱元璋召见,匆忙擦干身子赶去。朱元璋让他同池叙话,谈起蒙古形势。

朱元璋眼光敏锐,直接问何秋:“单看热河,就知蒙古人与我大明百姓隔阂仍深,你那套策略真能奏效吗?”

他并非凭空担忧。热河一带看似有些蒙古人已汉化,但更偏远的蒙古人对这里汉人及汉化蒙古人并不友善。朱元璋担心漠南蒙古人再生反复,若再聚兵南下,如今的长城防线恐难抵挡。

何秋略加思索,答道:“在北平、关外推行王道,对蒙古人施以汉化,本是正途,只是见效慢。必须辅以军力保障——大明须能压制蒙古,同时国内安定,否则可能重蹈安史之乱覆辙。”

“如今北平已造出新式火铳,威力远胜以往,单靠火铳兵就足以压制蒙古。”

何秋确实有这份底气。现在的火铳已改进为后膛装填,与旧式火绳枪不可同日而语。

他进而建议:“臣以为,如今可裁撤军中其他兵种,专设火铳兵与火炮兵。这两种兵员训练简易,列阵方便,即便兵不识将也能形成强大战力,对大明稳定大有助益。”

朱元璋在温泉中皱了皱眉:“真如你说的那般好用?”